李梅英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教學也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初中語文課堂不僅要教授給學生語文知識,還要進一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審美能力以及人文修養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在此背景下,散文教學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散文是優雅的語言,生活的語言,其獨特的魅力與風格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人物素養和語文應用能力的發展。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散文也占據有重要的位置,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情境教學在初中散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和探究,以促進初中語文散文教學水平的提升,進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散文教學
一、當前初中散文教學現狀分析
(一)應試教育觀念影響巨大
初中教科書中的散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美文,但散文教學更側重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許多散文與考試的關系不大,教師往往只是粗略地講解一遍。同時,許多初中語文教師都是按照中考的考題要求進行模式化的教學,將其寫作主旨、藝術風格、思想情感等用自己的話語整理出來,然后讓學生進行摘抄、背誦,而非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去感受、思考和總結,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不知不覺中壓制了學生思想水平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的教師甚至把教材中的課文當做閱讀題來教學,不著眼于內容的講解,而是教學生根據考題來分析課文,完全放棄了學生思想情感上的體驗和內心潛能的開發。
(二)傳統教學模式依舊存在
不少初中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中依舊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聽。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絕大部分主動權都掌握在教師手中,而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很少。散文教學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對于一篇優秀的散文,每個人的感受和看法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而在傳統課堂模式下,教師通過講授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學生,而學生自身的思想無從體現,原本應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散文教學,變成了千篇一律的課堂,這也使得散文教學過程變得枯燥無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既違背了新課程改革中以人為本的理念,也不利于散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情境教學在初中散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聯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
文學是通過作者角度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散文更是如此。因此,教師在散文教學時,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僅從文字表面進行分析,而是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出發,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創設出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聯想起自身的生活經歷,從而與文章產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鳴。
如在教學《背影》一課的時候,如果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開門見山地講授,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先是播放了一首筷子兄弟的歌曲《父親》來打動學生,觸發他們內心的情感,引起他們與父親之間的回憶。播放完畢后,我讓學生談一談自己與父親之間最難忘的一件事。學生紛紛舉手,積極地進行發言,講出了許多感人的事情。在我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課堂上形成了一個濃濃父愛的情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開拓想象,創設問題情境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教學內容來設置一定的懸念、沖突等,創設出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后通過引導把學生探索問題答案的過程變為學習新知識的過程,這樣能夠將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課文的情境中去,以提高散文教學的
效果。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談一談自己記憶里的冬天是什么樣子的,學生積極地舉手發言,有的說“是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有的說“是和小伙伴一起打雪仗、堆雪人的歡樂”。然后,我問學生:“在中國大地上,有哪些地方的冬天是溫暖如春的呢?”學生紛紛開始猜測,最后,我點出了這節課的主題,帶領學生走進了課文,讓學生感受濟南不一樣的冬天。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立體情境
如今,多媒體在教學活動中已然受到了廣泛應用,其對于情境教學的開展亦有著巨大的幫助。許多初中語文教師在情境教學中,只能通過語言的方式創設情境,不僅對自身的教學水平要求較高,并且營造的效果較差,形式過于抽象。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構建出更加生動形象的立體化情境,從視覺、聽覺等多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我播放了一段關于春天美景的視頻,有嫩綠的小草、飛舞的蝴蝶、含苞待放的花蕾等,加上飽含感情的朗讀以及優美柔和的音樂,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春”的情境當中,仿佛親臨其境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對文章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綜上所述,在散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有利于更好地讓學生融入課文情境中去,從而體會文章中的情感,了解作者的思想。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積極地將情境教學應用到散文教學中去,通過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實現學生、教師與文章之間的良好情感互動,以提高初中散文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艷華.初中現代散文情境教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2]王曉莉.初中語文散文教學方式及教學情境巧妙創設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22):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