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的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育人相對脫節的培養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從主體協同、制度協同、平臺協同、場域協同四個方面對傳統教育理念下協同育人的困境進行分析,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構建黨委領導下的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體系、創新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制度體系、整合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的場域和平臺等措施,實現多元協同、過程協同和系統協同,最終實現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 “課程思政” 專業課教師 思政工作者 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1.040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which is relatively disconnected from education,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of college students'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ncept from four aspects: subject collaboration, system collaboration, platform collaboration and field collabo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cept, it constructs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between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innovate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Cooperative educ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the field and platfor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asures to achieve multiple synergies, process synergies and system synergie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word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fessional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1 “課程思政”理念與協同育人
“課程思政”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的大背景下,變革原來專業課、思政課等課程相對獨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提出要整合包括專業課、思政課、公選課在內的各類課程資源,挖掘思政元素,加強育人效果。通過“課程思政”,打破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困境。
赫爾曼·哈肯(Harmann Haken)(1970)最早提出了協同的概念,簡單概括就是“1+1>2”的效應。這種協同的理論從最初的企業管理領域擴展到公共管理領域。高校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手段,而是一種體系化、長效化的協同理念與實現機制。主要包括主體協同、平臺協同、場域協同和制度協同等內容,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2 傳統教育理念下協同育人的困境分析
2.1 主體協同配合不足
協同育人主體的協同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育人主體的能動性,二是不同育人主體之間的配合情況。
其次,不同主體的協同關系。專業課教師和思政工作者背后代表著不同利益訴求的多元主體,不同主體之間存在著利益訴求博弈。專業課教師在高校是民主權力的代表,而思政工作者等則屬于學工機構等黨政行政權力,長期以來,高校思政工作的協同進程是在“舉國體制”下由行政權力設定與推進,專業課教師參與不足。
2.2 制度協同機制欠缺
高校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的協同,既是兩個育人主體之間的協同,更是高校不同制度之間的協同。高校中協同育人的制度協同,主要是指黨務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學生工作管理制度之間的協同。不同制度的協同機制,是決定高校育人制度協同與否的關鍵因素。
當前高校制度協同的機制欠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權力秩序的規制上,當前高校中的黨務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是最具有權力主導性的制度,具有至高的核心權威地位,但其他部門的制度并沒有形成自覺協同性的架構;其次,在資源整合上,還未形成黨委領導、職能部門組織協調、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資源配置模式;最后,在機制保障上,不同制度之間的反饋、監督、協調、協同存在欠缺。
2.3 平臺協同配合度不高
協同育人的平臺協同,主要是指思政工作課程體系和專業課程體系之間的協同,既有思政課程體系內部的協同,也有思政課程體系和專業課程體系外部的協同。
當前協同育人平臺配合度不高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思政工作課程體系內部的協同,如四門政治理論課和形式與政策課等;其次是思政課與專業課的協同。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被認為是思政課程的事情,專業課程主要著力于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素養的培養,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等價值理念的傳輸,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的現象仍然存在。
2.4 場域協同合作度有限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場域空間,高校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場域存在較大差異,如果場域空間上沒有協同,高校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的協同也無從談起。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場域協同”,主要是指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領域,如網絡、課堂、家庭等。當前高校專業課教師的主要場域空間在教室,通過理論課程的方式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有一定的實踐課程,但所占比重較少,呈現碎片化、非系統化狀態。思政工作者的主要場域與專業課教師相比有較大的區別,其主要場域在網絡、社區、社團、社會實踐等方面。當前無論是讓專業課教師走進網絡、實踐等第二課堂,還是讓思政工作者走進第一課堂,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兩大育人主體的場域協同合作有限。
3 “課程思政”視域下協同育人的路徑分析
3.1 多元協同:構建黨委領導下的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體系
首先,“課程思政”理念下,黨委領導下的多元共治權力體系構建?!罢n程思政”提出要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專業課教師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多元主體,有著各種育人的需求和權力的訴求,因此,構建黨委領導下的,多主體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成為必然選擇。
其次,“課程思政”理念下,構建黨委領導下的思政教育多元共治工作體系。高校黨委全面主導和部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行政部門、教務部門、學工部門主動自覺配合,實現不同部門之間、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等多元主體的“通向同行”,從而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特別是發揮專業課教師在教育教學一線中的育人功能,實現專業課老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
3.2 過程協同:創新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制度體系
首先,“課程思政”理念下,構建育人制度的協同機制。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打破當前高校重制度管理弱文化培育的現狀,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將校園文化氛圍的培育和積極的價值取向,作為制度協同機制構建的首要因素。權力秩序和資源整合上,建立黨委統一領導下、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組織協調、教師積極參與的協同育人體系。
其次,“課程思政”理念下,建立協同效應評價體系。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評價體系,要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行政評價模式,探索構建包括學生在內的多元評價模式,實現協同的過程控制;探索構建包括客觀效果和主觀滿意度在內的多維評價,實現協同機制的全面評價。
3.3 系統協同:整合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的場域和平臺
首先,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協同場域。不斷拓展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的協同場域,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場域協同”。使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在網絡場域、課堂場域、實踐場域和社區場域中實現有效合作,建設與完善貫通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和社會教育的立體育人模式。
其次,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協同平臺。要著力于建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協同平臺,不斷拓寬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的協同平臺,推動課程平臺、學科平臺和管理平臺有機統一。從學科基本屬性出發,對學術平臺、學生社團、實踐基地等進行頂層內容設計與制度安排,在此基礎上選取相關學科門類中的若干門核心課程,制定“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提高“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協同平臺上,促進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有機統一、學科內容和科學方法的有機統一。
4 總結
當前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實現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嘗試。當前,黨中央明確提出要整合包括專業課在內的各種課程資源,同向同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協同效應,但當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協同依然存在協同機制不健全、缺乏自主運行能力和與內在協同程度低等問題。因此,要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戰略要求出發,基于“課程思政”的理念,推進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不斷增強高校思政工作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1]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2]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3] 張強,張健明.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育人的實踐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07):281-283,301.
[4] 張強.“課程思政”視域下創新實踐課教學的設計與實施[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