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
摘 要:閱讀是語文知識內化的過程,寫作是語文知識外化的展現形式。語文教師應創設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理解閱讀內容的基礎上開展寫作,在寫作的過程中加深對閱讀內容的認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閱讀與寫作
語言是人們與世界溝通的工具,文字是定格化的語言,語文是語言和文字的綜合體。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不僅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更要適時引導學生的思考,從而使其表達更具有語文學科的特性,進而讓其受到語文知識的熏陶,促進全面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提升閱讀的轉化能力
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語文知識也得到積累。我們語文教師可以定期舉辦語文演講比賽,讓學生將閱讀中積累的語文知識進行合理地整合和運用,從而讓其加深對文字理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轉化能力。
近期,我以“楊絳奶奶從未離我而去”為主題舉辦了一次語文演講比賽,讓學生靈活運用積累的閱讀內容,提升其語文素養。具體操作如下:首先,設定演講內容的范圍和規則。學生可以運用散文、詩歌的形式,展現自己的內在情感,但是必須要將自己的理解和競賽的主題巧妙聯系起來。其次,設置獎勵。我會將優秀的演講內容展示在學校的門口,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觀看,進而提高學生參加演講比賽的積極性和重視度。最后,講評環節。我會統計學生在演講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并針對錯誤的集中區域進行講解。此外,我會講授具有普適性的寫作手法,提升整體的學生寫作水平。我截取其中一段演講作介紹。小陳走到講臺說:“‘落紅本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楊絳奶奶真的離我們而去了嗎?時間無情地帶走了她的生命,可是她的思想卻是我們心靈的養料,滋潤我們成長!因而她從未離我們而去!”我運用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可以充分運用自己閱讀積累的內容,提升學生閱讀的轉化能力。
二、生活化教學,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而我們可以以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作為語文教學的突破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文章中的作者情感,提升語文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比如,在講授《“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時,我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法讓學生運用自己的體驗閱讀文章,提升其閱讀能力。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整體感知文本內容。我和學生一塊學習這篇文章,為下一步的生活化教學打下基礎。其次,引導詢問。我對學生說:“你如何理解爸爸對作者的嚴愛?結合具體的生活實例進行解釋!”再次,科學分組,組織討論。我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性格進行分組。我對學生說:“你們可以充分交流自己的生活體驗,并從小組中選擇較好的實例,大家商量將這個實例表達得更為貼切和簡潔!”最后,展示討論成果。在學生討論完畢后,我詢問學生:“哪個小組可以分享自己討論的結果?”小寓積極地舉手說:“有一次,我的數學成績考了90分,媽媽非常開心,我也特別高興。為了得到爸爸的夸獎,我將這個考試試卷拿給爸爸看,爸爸看后,要求我重做一遍,我認真做出了答案。但是爸爸卻勃然大怒,嚴厲地批評了我,我哭得很傷心。但在過年的考試中,我改掉了粗心的習慣,考了100分,我看到爸爸笑得比誰都開心!”我通過運用生活化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其寫作打下基礎。
三、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獨特審美力
小學生的年齡小,因而閱讀能力水平相對較低,而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實踐,通過其眼觀和耳聽,從而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增加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學生的獨特審美力。
比如,在講授《詠柳》這首詩時,我運用實踐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親自觀察,提升其對于美的獨特感知力,并讓其表述觀察的景象,增強學生的鑒賞力和表達能力。具體操作如下:首先,講解課文。為了將低學生的學習坡度,我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使學生可以非常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并增強對詩中文字的理解力。其次,分組觀察。我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并保證每個小組中有不同成績層的學生,并為其劃分特定的觀察區域。再次,適時引導。我對學生說:“你們可以從柳樹的形態、顏色等角度進行描述,還可以以詩中的描述作為參考!”最后,展示實踐成果。我截取其中一段進行介紹。小寓走上臺說:“遠遠望去,柳樹在陽光的映襯下,好像是一塊碧玉,而它的枝條就像是美人的秀發,微風一吹,仿佛在撫摸它的頭發一樣!”我運用實踐教學法,使學生可以通過體驗感提升語文閱讀能力,提升學生對于美的獨特感知力。
四、總結
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更要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語文的興趣點,激發其對于語文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使其通過自己的感知力品味語文中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
參考文獻:
[1]王艷.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活動設計探究[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8).
[2]楊建.古詩教學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探索[J].學周刊,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