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茂泉
摘要:語文課堂需要動靜結合,體現高效。在讓學生充分動起來的同時,我們要安排“靜讀”、“靜品”、“靜悟”三種學習狀態。讓學生在靜讀中自主學習;在精品中咀嚼詞句;在靜悟中表達感受,少些浮躁,少些花哨,務實高效。
關鍵詞:動靜結合;高效課堂;益彰;并舉;轉化
新課程理念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課堂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正確處理動靜關系,采用動靜有機結合,讓課堂張弛有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才能奏響和諧的樂章。為此,作出如下研究。
一、動靜結合 相得益彰
1、動與靜。什么是語文課堂的“動”?什么是語文課堂的“靜”?世界上沒有絕對的靜,也沒有絕對的動,之于教學也是如此。靜與動是相對的。語文課堂上的“動”不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基于“聽說讀寫”之上的言語能力的積累、感悟、品味和運用。而“靜”亦不是表面所呈現的安安靜靜、端端正正,它是思維、觀察、注意、傾聽等能力的根須活躍在“靜”的地上汲養、生發。
2、語文教學,宜靜中求動?!皠印笔侵行W學生典型的個性特征。學生的天性愛動:動腦、動口、動眼、動手、動身,什么都愛動,以求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調動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參與不僅僅是參加,而是全身心投入。調動學生參與的關鍵:一個的“動”字。首先要引導學生“身動”,遵循學生的天性,突出語言訓練的實踐性的特點。其次要引導學生“心動”,如鼓勵學生質疑,給學生商量和選擇權利,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突出學生的能動作用,使學生的學習自始至終主動發展、生動活潑之中。
3、語文教學,要動中求靜。學好語文需要“靜”,靜不下來的課堂,學習質量肯定會大打折扣。靜,應該是語文教學洗盡鉛華,回歸本真的前提。在有效的課堂靜態中,師生平等、和諧對話,安靜的課堂絕不是教學行為的靜止。那恰巧是學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維在發展,能力在提高。沉心學語文,真正學會傾聽、閱讀、思考、寫作,“靜”是有力的保障??鬃咏逃龑W生,最喜歡帶著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遠離塵世的喧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外部環境的清凈有利于學習者不受干擾,專注學習。南宋教育家朱熹說“靜者,養動之根也?!闭n堂需要活力,而靜下心來思考是探討、研究的基礎。新課標要求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思維是一個過程,他需要時間,在接觸所學知識前,在學習探究知識中,讓學生沉思、品悟。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的頭腦都動起來,這就需要有意識地創造”靜堂“,給那些思維速度較慢的學生充分空間,使他們避免淺嘗輒止、囫圇吞棗。
二、動靜結合,讀思并舉
新課程十分重視學生的朗讀,于是老師認為語文課要“讀“占鰲頭。因此,語文課堂讀書的時間和量都非常充足,默讀卻被冷落在一旁。《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默讀習慣和默讀能力是各年級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如果我們沉溺于對朗讀的“寵愛”之中,試問何以完成我們新課標提出的目標呢?在不經意間,我們的閱讀教學步入了“讀”的大誤區:用“書聲朗朗”代替“靜思默想”。學生在課堂上集體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一切問題在書聲朗朗中都能解決嗎?未必。所以說靜思和內化相對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這實際上也提倡學生做一個讀書的有心人。
當然,一般老師組織學生朗讀課文時會要求學生思考問題,可是學生怎么能在讀課文時,靜下來思考問題呢?那么,默讀就是顯得尤為重要。在公開課上,我們經常會聽到,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朗讀,這是一種很張揚個性的讀書方法,但是大部分學生都選擇高聲朗讀,試問這種效果好嗎?與其讓學生有口無心地朗讀,不如讓學生“靜悟”,培養其邊讀邊做標記,以幫助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三、動靜結合,聽說一體
課改之后的語文課堂,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但在學生竟相展示自己的熱鬧背后,存在這樣的問題,不少學生只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很難靜下來聽別人的意見,缺乏傾聽的意識與能力。其實,一節課真正活躍的語文課堂,光有精彩的個人表達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在課堂上做到靜心傾聽,才能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才能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
記得曾經教過這樣一篇課文《春》。為了讓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語言,與作者產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去品讀、認真傾聽別人的理解,并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感悟。從這個教學片段來看,學生都在積極發言,也在認真地聽,無論是讀的學生和聽的學生,都會增進彼此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踴躍發言的學生感到自己受到大家的尊重,傾聽的學生也懂得了欣賞,分享別人的感悟??梢?,傾聽別人的意見,是“靜”;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是“動”,聽說融為一體。
四、動靜結合,相互轉化
陶老云:“學習、生活、工作倘使人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彼晕覀兲貏e注意自動力的培養,使它關注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后才可以實現?!?/p>
“動”多、“靜”少,表面上熱鬧,但學生的思維很少參與學習,“動”少、“靜”多,學生則容易疲勞,不能有效地利用“靜”的時間。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其實我們都知道語文的靜與鬧是相對的問題,不一樣的課,需要不一樣的課堂氣氛,有時鬧多于靜,有時又必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靜的空間。可見,動靜需結合,更需轉化。
因此,作為教師要把握好這個度,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特點、進行合理的動靜搭配,特別是在語文課堂中要隨時有效地調整教學環節,促進學生感悟。
總之,語文課堂是生動、深刻而有溫度的,我們追求有效動靜結合。我們在充滿靈動和詩意的課堂讓動靜相得益彰中抽枝、開花、譜寫課堂的和諧樂章共享華實并茂的碩果,那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03
[2]余緒富 激活資源.品讀感悟\.高效閱讀 2012\.05
[3]汪此強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專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