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敏佳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互動式教學理念得到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認可。但是簡單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式互動體現的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在教學中使用英語故事和歌曲,這不僅能有效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也在潛移默化間鍛煉了他們的詞匯和句式的使用能力,課堂效率得以提升。
關鍵詞:小學英語;故事;歌曲;互動
在運用交互式教學方法時,許多小學英語教師采用結合教材內的課文,使用提問式互動與討論式互動的方式。這樣的互動本意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教學內容思考問題,提高英語詞匯語句的運用能力。但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問題體現在師生互動形式過于單一(主要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互動交際性意義不足,過度依賴教材等。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認為通過英語故事和歌曲可以切實增強小學英語課堂的互動性。
一、故事的沉浸式互動
小學低年級英語教學以培養和維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為主,故事教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激趣、減負、增效的有效方法。當然不僅是低年級,故事作為一種文字載體,本身具有吸引讀者,引發互動的功效,因此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也同樣有效。
1.教學用英語故事的優點
英語故事體現的是英語語境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的語境下,學生能自然融入英語語言環境中,較課文而言更具代入感。
除了語境的營造,故事也能豐富學生的情感表達。代入到不同的角色中,學生能體會到角色不同的心理過程,隨著劇情的發展,學生的情感也通過英語的對話得以表達和升華。
故事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故事的對話可不必拘泥于書本上的固定句式。只要能推動故事合理的走向,學生用自己組織的語言也是值得鼓勵的。
故事能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8 At Christmas就講述了西方的圣誕節,學生能學習到圣誕節的習俗,和我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比較之后就能認識到中西方在飲食文化、風俗習慣上的不同,通過故事中的對話也能讓學生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差異。
2.英語故事的選擇
英語故事的選擇應與課程大綱相接近為宜,可以進行適當的改編,引入需要學習和演練的對話句式。人物情節設計以對話為主,背景旁白盡可能簡潔明了。故事的主題要兼具情節性和趣味性,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接受能力。一般推薦一些經典的寓言故事,如小馬過河、小蝌蚪找媽媽等。
3.英語故事交互過程
故事教學應表現為以下四個過程:教師講解故事—師生讀故事—學(師)生演故事—一起討論故事。分別鍛煉學生的聽、讀、說、想等多個方面的英語學習能力。著重在于讀和演這兩個步驟,在演故事階段,還有改故事這個環節發生,這就是學生在互動過程中體現的創造性,思維活躍性得到有效調動的直觀體現。
二、歌曲的傳播式互動
歌曲是一種娛樂形式,它能營造輕松的氛圍,在優美的旋律下,任何枯燥、單調的外語單詞都能變成動感的音樂符號,刺激學生的感官。它也是一種增進互動的課堂教學活動。
1.英語歌曲的教學優點
歌曲的配曲能舒緩心情,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學習。通過同時刺激左右大腦,學生不會感到無聊和疲勞,反而會精神振奮,思路清晰。
歌曲中的節奏能幫助發音。通過歌曲明快的節奏感以及句末的押韻,英語歌曲大多朗朗上口,這能培養學生的語感。發音好了,讀寫等學習就變得事半功倍。
歌曲適于傳唱,對語言記憶的輔助效果好。學生傳唱英語歌曲在無形中創造了良好的語境,并得到了反復的鍛煉,加深了記憶,使其中內容不易遺忘。
另外,英語歌曲同樣有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文化的認知,擴充課外詞匯量等功能。
2.英語歌曲的互動教學
英語歌曲的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互動過程,大致可以歸為欣賞—講解—領唱/跟唱—合唱等四個階段,涵蓋了教學主體與教學內容間,師生間,學生間所有的課堂互動教學形式。這種學生全面參與的互動形式,在調動集體積極性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結語
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是課堂互動式教學的最終目標。英語故事能提供學生沉浸式的語境,激發興趣,讓他們在趣味性的語言環境中將所學內容進行鍛煉和鞏固,自由對話的設定也能激發學生語言創新應用能力。英語歌曲能活躍課堂氣氛,輔助發音,培養語感,增強記憶。兩者均是提高課堂互動性,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周根妹.互動式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和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11).
[2]白曉云.例談小學英語兒歌教學的基本步驟[J].教學與管理,2015(5).
[3]肖娜.淺談歌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7).
[4]黃碧華.如何促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J].基礎外語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