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巧蘭
摘要:在信息技術運用較為普遍的當今,將“互聯網+”與田園綜合體聯系在一起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本文首先對一些相關的研究背景做有關論述,結合當前國內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情況,著重對鄭州市花園口黃河生態灘區的現狀進行分析。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之上,提出“互聯網+”模式下田園綜合體的一些設計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田園綜合體;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035-02
一、研究背景
(一)“互聯網+”的概念
在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效率提升、技術進步、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來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模式和產業,促進經濟新增長點的發展,增強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根據上述的文件中可以得出,所謂的“互聯網+”是指舍棄傳統獨立、封閉的發展模式,運用大數據與云,將線上與線下產業結合在一起,聯接各個行業,形成一種更高效快捷的發展模式。
(二)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首次在2017年2月5日提出,文件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其中在該文件的第16條中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從上述的文件中,我們可以得出田園綜合體的以下特征:
其一,發展農業是田園綜合體的基礎,在農業產業園的基礎之上將傳統農業得以提升和發展,即現代農業。
其二,地域文化是田園綜合體的載體,田園綜合體的規劃設計一定要體現當地的地域人情、鄉土風貌以及建筑特色等,即展現當地的地域文化的特色。
其三,農業體驗是田園綜合體的活力體現,城市居民可以參與到農業生產過程、農產品的加工過程以及一些農事文化的活動過程等,體驗田園文化的樂趣,滿足游客的好奇心理與樂趣。
其四,田園綜合體是鄉村與城市互動的銜接點,它實現了城市與鄉村的商業互動交流,是一種全新的消費模式。
因此,田園綜合體是生態農業、地域文化、鄉村旅游的集合,即將農業、文化、旅游等三位一體的綜合運用。通過改變都市人群與鄉村人群的生活方式,振興鄉土文化與風土人情,恢復其獨有的活力。
(三)“互聯網+”模式下田園綜合體的特征
在當前新型的結構模式下,“互聯網+”田園綜合體的主要特征為:一是,需要有能夠吸引游客的生態休閑區域,花園口黃河生態灘區內有良好的景觀地貌,地形豐富,適合種植多種瓜果蔬菜,結合地形風貌、基地濕地進行生態景觀規劃。二是,在花園口黃河生態灘區內土壤條件較好,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將“互聯網+”引入到農作物的生長、生產以及出售的過程中開展現代農業模式,形成體驗式與創意式農業。三是,“互聯網+”模式的加入給田園綜合體帶來了一系列產品商業互動體系。
二、花園口黃河生態區的現狀分析
田園綜合體的打造需要一定的空間環境條件,比如擁有天然水資源、有當地特色的農林業,距離城市較近要有一定的空間面積等。花園口黃河生態灘區位于鄭州市惠濟區弓寨,緊鄰黃河,場地內分布著大片的濕地水塘、原有的植被、耕地、人工苗圃等以及一些建筑用地等。其中河流11.7畝,占比0.5%;濕地379.4畝,占比15.5%;苗圃1568.5畝,占比64.1%;耕地318畝,占比13%;建筑用地76.3畝,占比3.1%;原有植被93.6畝,占比3.8%。這些原有的自然條件為打造一個現代的田園綜合體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是,目前花園口生態灘區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其一,生產環境低效。花園口黃河生態灘區的農業產品結構偏向單一化、生產方式低效、缺少特色及名優產品,農產品產銷鏈不明確。
其二,功能缺失。基地功能布局缺乏統一性的考慮,場地功能混亂,公共設施短缺,傳統的農村風貌與旅游資源未能被挖掘。隨意劃分的苗圃耕地為后期的品牌運營增加難度,增加建造成本。
其三,缺少整體的形象定位與品牌認識度,基地內的各種資源的組織方式較為無序與單一,因此很難使花園口黃河灘區的農業基地得到擴大與推廣,與同類的競品相比也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很難實現品牌的價值,因此在規劃的過程中,要充分的發掘基地的多元內涵,塑造整體的品牌形象。
其四,交通狀況較差,交通的可達性是城市不同地區場地價值的重要衡量標準,基地內部的交通狀況基本屬于空白,但是基地周邊的城市交通較為便捷,因此這也為該田園綜合體能夠順利完成的一個客觀條件。
三、“互聯網+”模式下花園口黃河生態區田園綜合體的設計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業不斷信息化,田園綜合體的設計規劃模式一定離不開“互聯網+”這一新型的業態形式,互聯網的出現重塑與解構了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就花園口黃河生態灘區打造田園綜合體提出幾點設計策略。
(一)建設農產品的商務電子運營平臺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一種新型的電子商務模式在現代農業農產品的銷售過程中被應用。消費者通過網絡平臺購買實體的農產品,基地提供線下服務并進行物流配送,即基地產品+網絡平臺+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的模式。為了使消費者更加安全放心的購買基地的農產品,基地的工作人員可以將每種產品在每一個環節的生產數據全部放在網絡平臺上,消費者可以隨時了解該農產品相關的生產信息、健康監測報告、生產加工環境等從生產到銷售整個產業鏈的一系列數據。在這種模式的經營下,線下消費者可以全面的了解農產品的詳細信息,解決消費者對產品不了解的痛點,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農產品的銷量,提高該產地農民的收入。
另外,應在微信社交平臺開設有關該田園綜合體的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商城以彌補線下宣傳的不足問題。另一方面,由于電子商務運營平臺需要有一定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為支撐,所以為了能夠更好更順利的經營該項業務,因此管理人員要定期向基地的工作人員或者生產者培訓相關的技術知識,以及更新相關的知識。在花園口黃河生態灘區的田園綜合體的設計中對單元個體進行整合、通過拼接、重組,使其模塊化的單體形態擺脫傳統無序、低效的發展模式,最終便利于項目的運營與管理。
(二)整合旅游產業鏈
“互聯網+”田園綜合體的模式,對基地內的旅游資源進行有條理的整合,增強各個區塊的聯系,利用互聯網技術相互帶動。由于“互聯網+”的應用,消費者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選擇與對比該綜合體的相關旅游項目,選擇適合自己與喜歡的項目,既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該基地的旅游項目,也能節約消費者查找信息的時間。
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須制定出各具特色的套餐旅游路線,消費者也可以自主定制屬于自己的私人定制套餐。
套餐一,針對人群為都市白領階層,消費時間為節假日,以休閑度假為主要目的;
套餐二,針對人群為青少年兒童,消費時間為節假日,以農業科普為主要目的;
套餐三,針對人群為家庭組團,消費時間亦為節假日,以親子互動體驗農趣為主要目的;
套餐四,針對人群為中老年,消費時間不限,以養生度假為主要目的。
由于花園口黃河灘區自身的的特點,依靠黃河,灘區內又有大量的支流以及大量的濕地,耕地等,因此該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可以設置大量的創新性的旅游項目,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可以在區域內設置種植體驗區、觀光采摘區、農產品科普區等。
(1)種植體驗區。其一,場地的管理人員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推出可以種植的區塊,以及可以種植的農作物,并且附屬各個農作物的生活習性,以及生長的特點供消費者選擇了解,消費者在線上做出相應的消費之后進行線下實體體驗。種植體驗區采取租賃的模式,根據消費者自身的意愿這種租賃模式可以分為半租賃和全租賃,半租賃模式,消費者只負責種植采摘,不負責管理,但是付給場地管理人員相應的管理費用。全租賃模式,消費者要全權負責自己的地塊從耕種到管理。綜合體內的工作人員可以同時在線上線下開展一些農耕小課堂,供消費者學習。通過這種模式,身在都市中的消費者充分體驗田園生活,享受樂活人生。
(2)觀光采摘區。在基地內建立采摘園,在采摘的過程中,也是都市人群被科普的過程,特別對兒童更是如此,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也增強了親自之間的交流互動關系,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增加親子關系。基地也應當設置有關農家飯體驗區,消費者用自己采摘的原材料,甚至自己種植的蔬菜到最后食物的呈現,使消費者全方位的體驗農家生活。整個體驗過程,消費者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大眾展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向大眾宣傳健康的生活方式。
(3)農產品科普區。借助“互聯網+”技術,在該田園綜合體中設置農業科普展示區,向消費者展示現代農業的發展狀況與水平,以及集合一定的技術手段展示一些先進的種植技術等。
四、結語
總之,“互聯網+”模式下的田園綜合體的發展,需要城市與鄉村的共同努力,結合本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方面因素,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實現田園生活的地方,滿足當下城市居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回歸鄉土的愿望,同時也為鄉村人提供了更多的再就業機會,提升田園綜合體的商業價值,實現研發、展示與高效生產、加工運輸的產、教、研、售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