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及文本對話等在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益以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大力倡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師要立足課堂教學,引領學生扎實有效地開展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及文本對話等。本文將在借鑒性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有效對話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有效對話
崔巒曾經這樣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正因為如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自始至終引領學生圍繞教學內容,展開有效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及文本對話。
在各種各樣的對話中,學生會對教學內容理解得更為透徹,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夠得到顯著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能夠得到逐步發展,學生的各種思維品質能夠得到持續培養等。而這些,也正就是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各種有效的對話為契機,教師可以富有成效、循序漸進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下面筆者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淺顯論述一些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有效對話策略。
一、 在點撥啟發中開展師生對話
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即便是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師生互動仍然是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推手之一。毫無疑問,師生互動必須要以有效的師生對話為前提。離開了有效的師生對話,師生之間因為缺少必要的溝通,師生互動自然也就無從談起。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究竟應該怎樣和學生之間開展有效的師生對話呢?
在引領學生品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總是會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鏈,并運用這一系列的問題鏈對學生進行點撥啟發。教師不正就可以趁著點撥啟發的大好時機,與學生開展有效的師生對話嗎?
以下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竊讀記》課堂師生對話片段:
師:同學們,讀書有千百般滋味,請大家迅速瀏覽課文,看一看哪一句直接寫出了“竊讀”的滋味?
(生開始自由閱讀課文,片刻之后,舉手匯報。)
生:主人公“竊讀”的滋味時我很快樂,也很懼怕。
師:“竊讀”伴隨著一種復雜的感受。你能夠從文中讀出作者“竊讀”的酸、甜、苦、辣嗎?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并畫出相關的句子。
(學生或大聲朗讀、或輕聲讀、或默讀。)
生1:“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從這句話中,我讀出了“竊讀”之苦。
生2:“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著用一條腿支撐著……以求暫時的休息。”這些言語中,“竊讀”之酸自然流露。
生3:“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惡狼,貪婪地讀著。”這句話中洋溢著作者讀書的甜滋味。
……
這樣的師生對話,不僅有助于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課文內容,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各種思維品質等。
二、 在小組合作中促成生生對話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小組成員之間要進行深層次地交流。以深層次的交流為契機,小組成員之間就會碰撞思維、交互知識、交流情感。而學生之間深層次的交流自然也就離不開生生對話。
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緊緊圍繞教材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潛心設計異彩紛呈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如此一來,在異彩紛呈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各種各樣的生生對話就會進行的熱火朝天。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泊船瓜洲》教學片段:
圍繞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教師向學生講述了王安石如何經過三番五次修改,最終才決定用“綠”這一個字的故事。然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想一想在這里還可以用什么字?有沒有比“綠”更好的字?某小組討論過程如下:
生1: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不僅有“綠”這種顏色,而且應該是五顏六色的。因此,我覺得用“染”更好!
生2:春天剛剛來臨,小草芽兒剛剛露頭,百花應該還沒有盛開吧!那種綠,應該是遠遠看上去綠茵茵,走近一看,卻只有小草芽兒。但是,我覺得在這樣的時節,江南到處都應該綠意盎然了。所以,我覺得用“滿”,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生3:我覺得,既然詩人描述的對象是“春風”,那么,就應該和“吹”“拂”“過”“到”等動詞搭配,才更為貼切呀!
……
很顯然,以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為契機,教師可以促成別開生面的生生對話。與此同時,憑借別開生面的生生對話,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又會節節攀升。
三、 在創新活動中實現文本對話
與文本對話是學生走進作者內心世界的一條蹊徑,是學生置身文本意境的一道階梯。正是因為與文本對話的重要性,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想方設法組織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據此,以各種各樣的文本對話為契機,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解讀文本內容,進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益,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竊以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引領學生更為務實、更為自由、更為有效地與文本進行對話,教師可以適當地創新課堂教學活動。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秋思》教學片段:
在范讀古詩之后,教師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了對話。
師:秋天來了,作者除了見到秋風,還見到了什么?自由朗讀古詩并思考。
(預設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
學生:詩人看到了瑟瑟的秋風中葉子飄落,秋風夾帶著或金黃、或緋紅的落葉,草兒也枯黃了。
學生:詩人還看到了秋風中展翅南飛的大雁。秋風中彌漫著桂花的清香,詩人會不會抬頭瞥見掛滿枝頭的桂花呢?……
由此可見,教師創新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還能夠提升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有效性。與此同時,學生的核心素養也能夠在悄無聲息中得到全面發展。
古人云:“言有盡而意無窮。”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及文本對話等,學生就可以不斷豐富課文的內涵意蘊、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視野、不斷發展自身的思維品質、不斷夯實自身的語文基礎、不斷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以及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等。如此這般,教師就可以在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益的同時,逐步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尤月蘭.小學語文有效對話教學策略的研究[J].新校園旬刊,2017(7):52-52.
[2]葉秀敏,沈妙芬.對話視域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2):56-56.
作者簡介:
楊小秋,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佛曇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