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困生在初中階段中數量較多,因而提高初中數學教育質量首當其沖是轉化學困生。通過教學過程中的調查,得出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轉化與改進,目前取得了一定效果。繼續深入研究學困生的具體情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學困生;初中;數學;轉化
學習困難學生即學困生的定義為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群體。學困生存在于求學過程的各個階段,以初中階段最為明顯,學困生往往對數學的接收能力較為欠缺。本人在初中任職數學老師多年,幾乎每年都能碰到不同類型的學困生。雖然對不同類型的學困生進行對癥下藥,但是效果微乎其微。為了更大范圍的培養學生,必須要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克服數學難題,全面提高學困生學習能力。因此,筆者調查不同類型的學困生,根據學困生的具體情況,對轉化學困生的相關措施、心得體會做具體概述。
一、 轉化學困生的主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筆者一直認為學困生是由于自身心理的恐懼因素以及不好的學習習慣造成的,而不是先天性遺傳病導致成為學困生。研究表明,學困生并非無法改變,只要教師積極樂觀、耐心指導、悉心教育學困生,根據不同類型的學困生制定針對性的計劃都是可以轉化的,因為學困生往往具有很強的自尊心與上進心,渴望得到贊賞。而學困生的轉化需要老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既需要教師的誠心、愛心,也需要學困生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擺脫學習障礙。
二、 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調查與分析
(一) 訪談調研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
筆者采用家庭走訪的形式,利用業余時間前往學困生家庭中進行走訪,與家長積極反應與配合,了解家庭相關情況,從而得出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體現在家庭與學校兩個方面,家庭的不關心與學校的漠視,造成學困生的自閉、恐懼心理,不愿意與人交談,逆反心理越來越嚴重。
(二) 數學知識基礎薄弱導致學習困難
在我國,要求所有學生完成小學六年初中三年的教育。但是由于很多小學畢業的學生沒有良好的知識功底直接進入初中,造成學習困難,學習效率低下的情況。尤其在數學學科中,因為數學的邏輯性較強,如果前期的基礎沒有打好,后期的學習就會遇到各種困難以致于數學越來越難以掌握。根據筆者的觀察與分析,學困生在小學期間的數學成績普遍較差,經常出現不及格的現象,這就表明學困生在數學方面學習困難的原因是因為數學的基礎功底較差。
(三) 不良的學習習慣造成學習困難
筆者在每日的上課期間,常常發現學困生上課注意力經常不集中,容易走神,而且思考能力欠缺,只是一味地在聽老師講課。除非老師主動叫學困生回答問題,他們在課堂中寡言少語,基本很少參與課堂活動中,而且在上課期間的習題也是隨便應付,不認真主動完成,在課后更是不懂得復習,每次老師布置完作業后,學困生做作業只是單純的敷衍了事,而不對自己做錯的題加以考慮和反思。
三、 轉化學困生的策略和措施
(一) 關愛扶持給予溫暖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都有自尊心,奮發向上,渴望取得應有的成功。學困生學習困難造成心理障礙的原因在于學困生在家庭與學校體會不到溫暖。所以,為了幫助學困生擺脫困境,筆者深入到學困生的學習環境中,主動與學困生進行談話交流,了解他們的多方面的具體情況。當學困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或者心理上有所畏懼時,筆者會及時開導他們,從內心深處鼓勵他們,并給予他們正確的道路前行。當學困生克服心理的畏懼或者在學習期間有所改善時,筆者也會積極地贊揚他們,不論是多小的進步,只要學困生積極樂觀,筆者就會在適時的階段給予肯定的表揚。
(二) 聯系家長形成合力
筆者在進行家訪期間,發現大部分學困生的家長工作太忙,很少關心子女的學習狀況,當子女考試成績不好時,更多的是批評,而不是安慰或者鼓勵,甚至還會出現家暴的現象。所以,筆者在與學困生的家長進行交流時,在談到子女的學校表現及學習狀況時,會注意說話方式與角度。首先對學困生在學校的積極表現及進步進行褒獎與肯定,然后再如實地告訴家長學困生在學校學習期間不足之處以及遇到的困難,并根據此問題進行分析,得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最后與家長慢慢交流,共同找出一種改善方法,旨在解決學困生在學習階段產生的困難。
(三) 建立學習小組促進生生相助
筆者采取建立學習互動小組,每組四到五個學生,并且確保每組僅有一個學困生,任命學習較好且具有領導能力的學生為該組組長,主要負責小組之間的學習互動與解答。如果學困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組長應主動向學困生伸出援助之手。筆者根據各組的學習情況及積極性設定了一些獎勵措施。比如,該學習小組整體成績明顯有所進步則獎勵該組學生。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四) 作業布置分層次以輔導學困生
現代的教學方法越來越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從旁輔助進行教學
筆者在課堂上講解新知識時多數將以前學到的知識穿插其中,做到溫故而知新,對于一些難點進行深入探討,利用具體實例使學生更加理解知識點。然后大部分時間則由學習小組進行課堂討論,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教師在課堂上起一個引導作用,適時解答學生無法理解的問題,主要目的是鼓勵學生學會思考,拉近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而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可以將作業層次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由于學困生基礎較差,可以要求不做選做題,但是對于學習較好的學生則要求做選做題。
四、 幫扶措施初步成效
(一) 絕大多數學困生的自信心有所提高,對數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筆者長期置身于學生群體中,給予學困生關心和鼓勵,使得學困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的誠心和耐心,體會到同學們的真心和愛心,使得學困生逐漸打開心扉,克服心理障礙,不再自卑,不再畏懼數學,提高了自信心。
(二) 絕大多數學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
因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幫助,使得學困生不再被動的學習,而是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并且逐漸掌握了數學的學習方法。
(三) 絕大多數學困生數學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筆者在每日的上課中發現,自從課堂討論初見成效后,那些在課堂上沉默寡言的學困生發言越來越積極,而且從來不找教師問問題的學困生人數也開始逐步增加,學困生完成作業的質量相比以前大幅度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玉山.全方位搞好中學實驗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1(3):25.
[2]李莉.農村中學實驗教學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化學教與學,2011(7):77-78.
作者簡介:
陳紅月,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市第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