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改革的主要方向,在高一化學教學中,應當注重滲透核心素養理念,采用多元化、創新化以及科學化的教學方法來強化對學生化學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高一化學;教學
一、 前言
化學學科不僅有抽象的理論知識,更有實驗操作,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量的疊加,在學習方法、學習責任、學習意識等方面的培養存在不足,學生對于化學知識難以理解,長此以往容易造成成績的下降與興趣的不足,因此在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理念提出后,化學學科的教學工作也需要進行改革與創新。
二、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論分析
(一) 核心素養的提出
核心素養一詞最早是在2003年歐盟理事會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將核心素養與生活、社會聯系在一起,強調了人們在新社會生活中所必須要具備的能力。我國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正式將核心素養內容引入了教育實踐中,提出了教育不僅要以學生為主體,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基礎上,引入社會參與、自主發展以及文化基礎內容,實現關于學生創新能力、責任擔當意識、學習能力、科學精神、人文思維以及生活態度方面素養的培育工作。
(二)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根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培養學生了解化學物質的多樣性,學會從宏觀和微觀角度來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第二,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了解物質的本質,了解能量的轉化,學會運用化學反應原理。第三,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擁有證據意識,學會化學思考邏輯,掌握基本判斷規律。第四,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學會實驗方法,對化學現象進行科學解釋,從實踐中驗證問題,并學會合作。第五,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培養學生獨立嚴謹、崇尚真理的意識,認識化學的應用性,學會解決實際問題。伴隨著新高考改革制度的持續深化,高中化學教材也經過多次修訂,當前魯教版高中化學教材逐漸淡化了模式化,增強了生活性、探究性以及創新性,這也充分體現了在新形勢下化學教育應當注重凸顯學科核心素養,優化教學內容。
三、 高一化學核心素養培育教學策略
(一) 創設情境,體驗學科精神
學科精神在學生學習態度與知識運用能力的養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創設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應用性,與日常生活案例進行聯系,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教師在課堂上教授學生化學知識時,要適當給學生創設學習氣氛,調動學生們的學習情緒,讓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其中,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使其在情境教學中發揮作用(例如在學氫化物一節時,不僅需要了解氨氣的分子結構,學會在實驗室中制氨,掌握相關的化學方程式,還要對氨氣的應用作用進行講解,由于氨氣容易液化,因此也是一種常見的制冷劑;又如在學習酸堿平衡一節時,氫氧化鋁與鹽酸發生化學反應,酸堿中和的特性也使氫氧化鋁被廣泛用于治療胃酸過多)。例如,在學硝酸的性質時,可以讓學生先觀看“運輸濃硝酸的鐵罐車發生泄漏”視頻,提出問題:為什么現場會產生大量紅棕色煙霧,為防止其擴散為什么可用純堿進行處理。讓學生帶著疑問聽課,去學習硝酸的化學性質。又如在學鐵及其化合物時,可通過介紹補鐵時,由于人體只能吸收亞鐵離子,所以適量服用維生素C有利于鐵元素吸收。將生活實際與化學知識進行融合,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化學學習的價值和意義,體驗學科精神。
(二) 梳理知識,感受學科本質
化學教學工作開展的成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由于化學科目不僅有理論知識,也有實踐操作,學生在面對化學問題時難以適應新的思維模式,對于化學方程式和內容記不住、記不牢,直接影響到了化學學習的效果。在核心素養教學中,需要讓學生加強對于知識的理解深度,充分認識化學,掌握化學的學習技巧和方法,進而感受到學科的本質和魅力。例如在魯教版必修一3.3.1中“硫的轉化”(一章)一節教學中,由于之前已經對自然界中的碳元素、氮元素有了深入的學習,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在學習硫元素時,應當以二氧化硫與濃硫酸的性質為主要教學思路,從了解硫元素的氧化性和還原性角度入手,實踐操作硫元素轉化,并對酸雨及硫酸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進行了解,實現知識點的科學梳理,融合了理論內容與實踐操作,并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學科本質,了解化學的魅力。
(三) 探究學習,強化創新意識
探究學習較為符合化學學科的特征,強化創新意識能夠優化傳統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少學生非常容易寫錯C2H6O分子式的結構式,少寫、多寫以及錯寫的情況比比皆是,盡管在教材中已經明確給出了正確答案,但是學生往往是死記硬背,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掌握化學學科內在邏輯,通過創新手段,鞏固知識點。C2H6O分子式學習從C、H、O原子成鍵個數和位置介紹開始,教師展示教學用具,用球棍模型來讓學生自主完成結構式的組合,但是由于教具模型固定,插口位置明顯,學生很輕易地就完成了組合,并沒有探究與思考的過程,探究學習模式過于形式化,效果不佳。因此,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利用(紙團或者乒乓球)小球來模擬分子,用(牙簽)小木棍來模擬共價鍵,從而讓學生思考組合方式,從而強化探究能力。
(四) 實驗分析,培養辨識能力
實驗操作是高中化學學習的重點,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與實際探究的能力,在核心素養教學中,實踐分析也能夠強化學生的辨識能力,讓學生不僅學會從宏觀角度進行觀察,也能夠對微觀世界進行探索和發現。結合教材內容,教師應當積極開展化學實驗活動,對化學實驗過程進行設計并反復論證,要注重與教學知識點進行融合,并注重在主題、操作以及注意事項方面的設計,從而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化學實驗中。
如在學習“乙醇”一節時,就可以讓學生來對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進行實驗探究。首先往試管中加約3mL的乙醇,另取一段銅絲,將其一段擰成螺絲狀,另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直至顏色變紅。此時,銅絲經過加熱,顏色變黑。教師需要用化學語言進行解釋,即Cu變成了CuO。接著將銅絲放入乙醇溶液中,此時,銅絲顏色從黑色變成了紅色,即CuO又變成了Cu,在實驗中,教師需要隨時觀察學生的操作情況,作出正確的引導。最后,讓同學們對上述實驗步驟進行反復操作,讓學生聞氣味、觀顏色,可小組討論回答,最終學生們發現試管中氣味刺鼻,而銅絲的顏色更加鮮亮,從而驗證乙醇經過氧化反應變成了乙醛。在實驗教學中,學生更能夠理解化學知識,不僅讓學生動腦、動手,還能夠將現象與化學知識進行聯系,便于使學生養成化學思維,提高核心素養。
(五) 擁有證據意識,學會科學分析
學好化學,必須要擁有證據意識,要利用知識和推理能力來對問題進行判斷,在實際教學中,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環節,例如在“化學反應的利用”一節的學習中,教師首先要對原電池形成條件和基本原理等知識點進行梳理,采用一問一答的模式,來讓學生了解氧化還原與原電池形成的內在關系,必須要對化學反應情況做出判斷,了解在物質不接觸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發生化學反應的現象,教師應反復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了解鹽橋的重要性。
學會正確的分析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例如在“化學中的常用物理量——物質的量”一節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摩爾、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以及阿伏伽德羅常數等,知識重點以及難點較多,對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畫圖列表來進行總結和分析,要從宏觀到微觀進行分析,將質量、體積、濃度等宏觀量通過物質的量理論進行轉化,形成對微觀個數的理解與正確表達。另外,還應當結合課后“交流·研討”中的內容,對1mol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進行分析,列表填寫出Fe、NaCl、C2H5OH、H2、O2、CO2等化學式的分子質量和體積,并討論質量在數值上的特點,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在高一化學教學中,應當注重創設情境,強化知識引導;梳理知識與探究學習,養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并增強實驗分析和理論判斷,轉化學生的學習思維,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杜淑賢.探索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以“氨”的教學設計為例[J].化學教學,2018(9):62-65+77.
[2]楊東升.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中考專題復習教學設計——以“構成物質的微粒”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16):58-59.
[3]林美.學科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落實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以《性質活潑的氧氣》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8(33):172-173.
[4]蘇文塨.基于活動教學開展選修“化學反應速率影響因素”單元整體備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實施的思考[J].教育觀察,2018,7(14):36-38.
[5]楊芬.基于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以原電池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27):285-287.
作者簡介:
鄒明旺,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泰寧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