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應國 孫小梅
[摘 要]我國目前正式加入國際工程教育《華盛頓協議》組織,工程教育質量認證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這對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借鑒國際專業認證通用標準,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導向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則,從培養目標和規格定位、培養過程與管理、培養成果反饋和持續改進三方面構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指標要素,為高校和社會提供一種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人才質量評價方法。
[關鍵詞]國際專業認證;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5-0144-04
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國際互認體系有《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都柏林協議》《首爾協議》,其中《華盛頓協議》簽署最早、締約方最多、知名度最高。2013年6月,在國際工程聯盟大會上,中國成為《華盛頓協議》組織的預備成員,2016年6月,中國成為該協議組織的正式成員,這表明我國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得到了國際認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開始步入國際化軌道,同時也對我國工程教育改革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可為高校和社會提供一種系統的、可操作的人才質量評價方法,能夠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一、國際專業認證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影響
我國在2016年正式加入國際工程教育《華盛頓協議》組織,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大突破,是我國一流大學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體現,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通過專業認證的畢業生在《華盛頓協議》相關國家和地區申請工程師執業資格或申請研究生學位時享有當地畢業生同等待遇。實現國際工程學位互認、專業質量互認,不僅提高了我國工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而且加快了我國高校與國際接軌的進程,促進高校按照國際先進理念構建人才培養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國際專業認證的人才培養理念
國際專業認證的三大基本理念分別是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和持續改進,其中以學生為中心是專業認證的基礎,以產出為導向是專業認證的核心,持續改進是專業認證的保障[1]。這三大理念也體現了當前社會發展對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以學生為中心”是指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圍繞學生展開,引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關注全體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體現對合格畢業生的期望,定期評價全體學生的培養質量。
“以產出為導向”是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因此,這一理念也被稱為成果導向教育。“以產出為導向”倡導反向設計原則,即根據畢業生在畢業五年后能夠達成的職業和專業成就提出培養目標,由此確定學生的畢業要求,明確學生畢業時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并將其細化為知識能力指標點,再根據畢業要求指標點編寫課程教學大綱,設計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最大限度地保證培養的目標與結果一致。
“持續改進”是指高校通過定期評價和反饋教學實施效果,對其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達成情況進行評價,及時調整和改進培養目標、畢業要求等,使其畢業生更加符合學校定位和社會要求,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理念貫穿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全過程,要求建立“評價—反饋—改進”反復循環的機制。
(二)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現狀
采用文獻分析法來廣泛收集“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這兩方面的文獻資料,以期全面了解國內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研究現狀。在中國知網總庫以“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為篇名檢索,共得到期刊論文531篇,其中相關論文487篇,統計結果整理如表1。從表1可知,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最受重視,論文占比達74.9%。從表2可知,高職教育質量評價主題研究論文在高等教育質量評價論文中占比最大。
根據統計分析發現,目前對高等工程教育質量評價理論及實踐的相關研究大都建立在常規的高等教育培養質量基礎上,對工程科技人才質量的評價也大都包含在高等教育質量的綜合評價中。雖然有學者對高等工程教育某一專業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進行過研究[2],但是鑒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復雜性,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高等工程教育質量的實際情況。
(三)國際專業認證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影響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證制度,強調合格評價和質量持續改進。專業認證強調工程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是最基本的考核,不是拔高標準,要求對學生全覆蓋,強調的是基礎知識、工程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全方位培養與全員培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貫徹“以學生為本”的評價理念,其通用認證標準包含7個要素(如圖1所示),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通過“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實現“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認證的核心價值是通過內、外部評價反饋促進“持續改進”。
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這7個要素聚焦于學生,要求從學生自身、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等方面,圍繞一個核心即“達成度”要求,嚴格實施以學生為主的教育。對于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而言,教育的中心應由以往的教師指導下的人才培養轉向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理念。根據社會需要為學生定制培養目標,將培養目標分解成能力達成指標,再根據能力達成指標確定專業課程體系,明確學習哪些知識、哪些課程能夠掌握哪項能力。考核課程“達成度”,應根據培養體系考查所講課程是否符合其中的某一環節。把學生作為學校或專業的首要服務對象,在課程安排、資源配置、學生服務諸多方面要有比較明確具體的規定,并要求建立起一個有效的學生成就評估體系,評價人才培養質量。
二、國際專業認證背景下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兩者辯證統一,既相互區別又聯系緊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質上是一種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的合格性評價,其核心就是要確認工科畢業生是否達到行業認可的既定質量標準要求。因此,可把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借鑒專業認證的標準,構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這在國際上也是有先例的,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就是以認證制度為核心[3]。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開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質量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總體上看,應超越傳統的對專業認證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簡單、線性、確定、有序等特點,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導向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應科學合理地開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既不能以畢業學生人數的多寡來衡量,也不能以產生名人的數量來佐證,而必須以全體學生綜合素質是否提高以及社會與市場的認可程度為尺度進行評估。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以學生為中心,開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也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評價實施過程包括學生學習形成性評價、畢業要求達成性評價、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等。評價方式包括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定性評價不可避免會受到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定量評價更具客觀性,要構建以量化評價為主的評價指標體系,以真實反映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二)系統性原則
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至少應關注到三個方面的因素,分別是學生自身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發展現狀,工程教育的內在邏輯與相關性,社會各方特別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標準從來都不是單一或唯一的,現代社會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不僅應具備工程實踐的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而且應具有寬廣的多學科視野和國際化視野,還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因此,構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要以系統整體目標的優化為準繩,合理設計各項評價指標,使得系統完整、平衡,并且要求學生、教師、學校、企業等相關方都加入評價實施過程,以保證評價的有效性、多元化和公正性。
(三)導向性原則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開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一項重要作用就是推動高校培養的工程教育人才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因此,構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該結合高校和社會的供與求,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分析高等工程教育人才所需具備的素質。評價指標體系也可以引導高校調整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使之更加符合社會和行業發展需求,逐步與國際接軌。
(四)可操作性原則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價值是通過內、外部評價反饋促進“持續改進”,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和評價過程應注重可操作、可測量和便于把握,才能及時反饋問題,幫助學校制定改進措施,形成一個持續改進的循環,推動高校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指標設計定量和定性結合,科學性和靈活性結合,易于操作。評價機制靈活,包括校內評估畢業生每項能力要求的達成度,校外邀請校友、家長、用人單位代表座談,評估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從而較為全面地評價人才培養質量。
三、國際專業認證背景下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要素分析
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指在工程教育類專業及學位方面的國際互認,它為跨國人才的專業學位和職業資格提供國際認可的質量評估與認證,確認工科畢業生達到行業認可的既定質量標準要求,是一種以培養目標和畢業出口要求為導向的合格性評價。構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在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指導下進行,結合其認證標準選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指標要素。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主體是政府認可的第三方專業認證機構[4],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體也應該是獨立的、政府認可的專業性社會評價機構,不過目前還沒有這種機構,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體仍是高校。為使評價過程盡可能客觀、公正、全面,高??梢匝堄萌藛挝?、行業協會、學生及其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因此,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指標要素的選擇和確定還應該讓多方評價主體達成共識。
現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的7個要素[5]和社會各相關方對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構建出盡可能科學、全面、可操作性強的指標要素,如表3所示。
四、結語
隨著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帶給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沖擊及影響,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過程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當中[6],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考慮社會各相關方對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構建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評價體系指標要素。同時,開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應尊重各方面利益相關者的意愿,重視多元主體評價,全面監測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持續改進不足,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寧濱.以專業認證為抓手推動“雙一流”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7(Z1):24-25.
[2] 李梅.基于AHP方法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機械類人才質量評價及對策分析[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06.
[3] 朱永東,張振剛.美國ABET工程教育專業質量認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54-56.
[4] 陳雷,強成文.工程教育認證視域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探析[J].大學教育,2017(12):5-7.
[5]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7年11月修訂[EB/OL]. [2018-06-23].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http://www.ceeaa.org.cn/main!newsList4Top.w?menuID=01010702#.
[6] 陳小洪,劉文明.工程教育背景下多元化人才協同培養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8(10):146-147+150.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