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小林
摘 要:隨著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可,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也越來越深入人心,在多個教育領域得到重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對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提高也有著積極的影響,如何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讀寫結合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聯系,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越高,對語言的掌握能力也就越好,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也會得到發展,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應當提起重視,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為學生開展讀寫結合教學,能夠讓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本文就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展開了探究。
一、在閱讀中寫作,學習文章寫作方法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語文的閱讀與寫作兩部分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學生大部分的寫作技巧和描寫方式都是通過持續不斷的閱讀慢慢積累學習得來的,而寫作也同樣能夠促進學生的閱讀,若是能夠將二者的共通之處挖掘出來,依靠這一點來開展讀寫結合教學,就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引導學生在閱讀完成后學習所閱讀文章的寫作方法,讓學生主動地模仿所閱讀文章的各種描寫手法,既能夠讓學生認真地進行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寫作方法的理解,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寫作。例如,在學習《春》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朗讀文章,讓學生大致了解文章所講述的內容,隨后引導學生探究文章中所使用的寫作方法,探究朱自清是如何用短短的文章為我們描繪出了江南春天的美景的。在“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地里鉆出來”“坐著,躺著,踢幾腳球,賽幾回跑,捉幾回迷藏”等句子中,作者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等句子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在引導學生完成對文章寫作方法的探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該文章的寫作手法寫作一篇新的文章,讓學生在模仿與寫作的過程中去深入地了解文章,加深自身對文章的理解,同時學生也能夠學習文章中蘊含的寫作手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在閱讀時創新,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開展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要意識到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時代需要擁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而在傳統的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學的形式往往是教師為學生講授寫作的技巧,隨后為學生布置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學生自身的想象力難以得到充分的調動,創新能力的發展自然會受到限制,引導學生在閱讀時展開創新寫作,將閱讀與寫作結合到一起,既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又能夠讓學生在了解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創作,讓學生的想象有一定的憑依,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寫作。例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仔細地閱讀文章,讓學生大致地了解文章,分析出文章所使用的寫作手法,隨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圍繞文章中的這一片紫藤蘿瀑布進行文章的創作,引導學生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為紫藤蘿瀑布添上幾分光彩;在學習《三峽》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嘗試將文言文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想象文言文描繪的場景,激發出學生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注重素材積累,閱讀寫作共同進步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寫作素材的積累,學生積累的寫作素材越多,在進行寫作時就有越多的選擇,能夠選擇足夠精彩的素材進行寫作,從而寫出足夠優秀的作品,反之,學生積累的寫作素材越少,在寫作時就越是缺乏選擇,往往會陷入缺乏素材的困境之中,最終只能拿出同樣的素材進行寫作,寫出的作品自然差強人意,寫作能力也難以得到提升,在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中,若是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積累寫作的素材,讓學生重視起素材的積累,就能夠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注意學生素材的積累,幫助學生意識到素材積累的重要性,讓學生主動地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素材。例如,在學習《大自然的語言》時,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前準備好一個筆記本,在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閱讀文章,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記錄下自己認為好的片段,在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隨機抽取學生問學生記錄的片段并讓學生說明原因,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地去進行素材的積累,自身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就能夠同時進步。
四、結語
讀寫能力與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密切相關,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教師,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探究讀寫結合教學更好的教學方法,進一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陳小霞.初中語文讀寫互進教學淺談[J].文學教育(上),2017(3).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