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潤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無法拒絕新的教學理念的洗禮,對所從事的教育教學也不得不作出新的審視。經過幾年的實踐和反思,對初中數學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教學不再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課本知識,而是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讓學生帶著這種興趣積極投入學習中去,以取得舉一反三的效果。立足于情境教學,多彩課堂——生活情境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的過程,希望借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走出一條幽徑。
關鍵詞:生活情境;初中數學;應用;探究
在教學中如何巧妙地將生活情境應用到數學中,這是每一位初中數學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適時創建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日常活動中解決數學問題;設計課堂上的生活化教學問題練習,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筆者結合具體教學情況分別進行說明。
一、創建生活化教學情境
教師在開展初中數學教學活動時,適時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吸引初中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其數學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的時候,要選擇與初中學生生活貼近的數學知識,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敏銳性。例如在教學“正數和負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正數和負數是怎樣產生的,什么是相反意義的量。我引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今天和昨天相比,是不是今天比昨天冷呢?是不是因為今天氣溫比昨天低,所以冷呢?”接著,我借助PPT軟件呈現出一幅關于上周的天氣情況的圖,并讓學生觀察上周中的哪天氣溫最高,哪天氣溫最低。隨著我的講解,學生積極地舉起手來,我示意學生A回答問題,A說:“老師,最高氣溫是周三的14℃,最低氣溫是周五的-3℃。”我又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如:(1)“生活中你們有沒有見過正負數?”(2)“什么是相反意義的量?能說出幾個例子嗎?”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著,我隨機抽取了學生B,她回答說:“商家盈利3萬元為正數,虧損5千元為負數。”學生C答道:“向東行駛5千米,向西行駛3千米,這兩者之間就是相反的量。”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有利于初中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還有利于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事實證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是別的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它能夠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
二、引導學生在日常活動中解決數學問題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初中學生的引導,在創設生活情境時要以他們的學習狀況和個性特點為依據,充分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并巧妙地將創設情境與學生的數學知識相結合,以此滿足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要求,促使其喜愛數學這門學科。例如在“統計調查”一課時,我就以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為例子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如:(1)“如果要了解咱們班同學對數學、語文、英語、科學、社會5門課程的喜愛情況,你會怎么做?”(2)“經調查,咱們班學生上學所用的交通工具中,自行車占50%,公交車占30%,其他占20%,請按相應的交通工具畫出扇形圖并描述以上統計。”(3)“舉一個生活中類似問題二的例子出來。”問題一經提出,學生踴躍發言,課堂氣氛熱烈主動。這樣的教學設計既貼合初中學生的實際生活,又能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并使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教學中,教師不時引進一些日常生活問題,與數學課堂結合,常常會達到出奇的效果。
三、設計課堂上的生活化教學問題練習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的時候,可以將初中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加進去,使他們更好地掌握相關內容。例如在講解“正多邊形和圓”時,我借助PPT軟件呈現出一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圖案讓學生欣賞,如:寺院中的亭子、六角螺帽、地磚等等,并讓學生觀察這些圖片中蘊含著哪些美麗的幾何圖形,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PPT呈現的圖案所吸引。PPT播放完之后,我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如:(1)“什么是幾何圖形?請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說明。”(2)“什么是正多邊形?”我話音剛落,學生紛紛舉手搶著回答,學生D說:“幾何圖形分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平面幾何圖形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四邊形等;立體幾何圖形有柱體、錐體等。生活中各種紙張、證書、輪胎、時鐘等物體。”緊接著,學生F說:“正多邊形是指各邊相等,各內角也相等的多邊形。”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生活化的教學問題練習,比起其他類型的練習,更容易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已學的知識。
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和形勢的需要,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應該進行有效的探索與創新,力求轉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狀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人翁地位,激發其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宦明兵.情境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教學通訊(初等教育),2014(11):50-51.
[2]劉光輝.創設生活情境讓初中數學貼近生活[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5(3):59-6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