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燕
摘 要:面對班級中基礎不一、能力不同的數十名學生,如何使他們在統一化的教學下各自有所提高,是一直以來教師思索的問題。顯然,傳統課堂上統一化的教學是無法達成這一目標的,分層教學的提出使師生看到了新的曙光,也將開啟數學教學的新篇章。在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下,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體現“分層”和“自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呢?將圍繞這一點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分組;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分層教學體現了教學的人性化,照顧到了全體學生的需求,而“自主”則增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二者相結合,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學習需求,有側重地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全面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必須盡快適應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將分層分組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利用起來,達成更高的教學目標。我認為,實施分層分組自主探究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劃分層次
首先,要確立A、B、C三個層次。A層為學習興趣濃厚,基礎扎實,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一類學生;B層為學習興趣較高,基礎一般,理解和學習能力稍差的一類學生;C層學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后進生”,表現為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能力不強。做好了這項工作,便相當于為分層分組的數學教學實施打好了基礎。
其次,還要體現出教學的層次,使教學真正面向全體學生,無論是優等生還是學困生都能夠有進步的空間。以“一次函數的圖象”教學為例,本課內容難度較高,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分別為A、B、C三層的學生制定以下學習目標:(1)了解k值對兩個一次函數的圖象位置關系的影響。(2)理解當k>0時,k值對直線傾斜程度的影響。(3)結合圖像,探究并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4)能對一次函數的性質進行簡單的應用。并且在“根據一次函數的圖象探究一次函數性質”的這一難點學習環節中給予B、C兩組學生相對更多的時間。
二、嘗試自主
以往,學生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被動學習模式,教師直接布置合作學習任務,學生很難快速適應,也難以取得理想效果。為此,教師不可操之過急,應逐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漸漸向合作學習過渡。首先要訓練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中的“代數式”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在要求學生借助教材自主學習之前,可以對他們進行這樣的引導:“在小學我們曾學過幾種運算律?分別是什么?如何用字母表示它們?”學生在引導下歸納出以下幾種用字母表示數的預算律: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這樣從已有的認知出發,學生對本課內容自主探究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這樣的引導能夠打消學生自主探究的畏難心理,隨著學生逐步適應這樣的學習模式,教師的引導作用就可逐步弱化,將更多的探索機會留給學生。
三、合作學習
在對學生劃分了層次,且學生也已經初步適應了自主化的學習模式后,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展開分組式的教學。將學生按照不同的層次劃分成多個小組,共同取長補短,完成學習任務。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設計來劃分小組,可以將處在同一層次上的學生劃分在同一組內,也可以在每個小組中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為他們布置不同的任務。以“探索勾股定理”一課的教學為例,課堂上,教師首先在多媒體屏幕上出示以下圖形(見圖1、圖2),讓學生數一數A、B、C各占據了幾個正方形的小格子。
每組中各有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1~2名,學生結合自己的基礎和能力各自分工,有的在數格子,有的在做記錄,還有的在分析A、B、C三個圖形的面積關系,這樣的合作學習發揮了學生的優勢,也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了其中,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夠在組內受到影響,獲得提高。相信無論小組合作學習的最終成果如何,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這便是一次成功的分層分組學習。
四、分層導學
導學是高效教學的基礎。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使課堂上的任務布置和指導體現層次,滿足學生需求。例如,“同類二次根式定義”教學的三個梯級為:(1)實例引入同類二次根式定義,舉正反例反復理解;(2)定義應用,充分理解“化簡后,被開方數相同的二次根式”,并舉幾組不是最簡二次根式的例子進行理解;(3)定義的拓廣,從同類二次根式定義中發現一般同類根式的定義。在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了不同難度的作業后,學生在完成本組任務的基礎上,也可大膽突破,嘗試完成其他組的作業。
五、結語
總之,分層教學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當今,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已經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將這三種元素有機融合起來,構建出一種新型的教育體系,將使數學教育獲得向前發展的巨大動力。教師也理應在分層分組自主探究的教學實踐上多做研究,深入總結,摸索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張樂民.初中數學課堂有效實施分組分層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5):6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