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摘 要:生物課程是初中教育教學必修課程,對學生科學分析、理解能力培養具有促進作用。初中生物知識具有復雜性特點,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夠理想。伴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深化,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到生物教學中有助于增強學生生活體驗,降低理解難度,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模式;方法分析
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不僅是新課程教學要求,也是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方法。生物知識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融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實現了理論與生活的融合。實踐證明,生活化教學方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學習興趣較高,學習效果良好,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一、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的重要作用
新課改背景下,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強調參與積極性的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初中生物課程與生活融合順應了新課程改革要求,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調動學習熱情,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
二、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
(一)融入生活實例,確定教學目標
初中生物課程對學生而言是新奇的,而生活對于學生是時時刻刻存在的,讓生活走進生物課堂,將生物知識融入生活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明確學習方向。融入生活實例的基礎和前提是需要教師明確教學目標,調動學生求知欲。
比如:光合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認為是清晨適合跑步還是晚上適合跑步?為什么大樹底下好乘涼。講解到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時,引用名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青蛙聲一片,從中你能領悟到哪些生物道理。講解生物生殖方式時,提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原因。借助生活實例,巧用名言名句導入生物知識,引發學生思考進而調動課堂參與熱情,活躍課堂氛圍。
(二)引用生活現象,調動學生求知欲
顧名思義,生活化教學模式即是將知識問題融入生活中,站在生活的角度思考繼而理解重難點知識。生物教學中,營造生活化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能夠使其更好地融入并參與課堂教學。基于這一點看,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調動學生求知欲,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運用生活中的現象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感受生物的神奇魅力,打破單一的教學形式。
例如: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教學中,教師引用俗語:“龍生九子,各不相同”。隨后,由學生說出生活中的遺傳現象,如:兩只白貓生出兩只黑貓,兩個父母膚色較白但孩子膚色較黑。通過這一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感受到生物知識的重要影響與奧秘,這也是生物基因變異的一種類型。此外,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解釋生物學的各類知識,創設濃厚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調動學習熱情。
(三)合作學習,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創建生活情境,優化教學環境,激發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促進師生互動,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此,采取分組合作教學模式,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與同學之間交換想法建議。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提高觀察能力、思維發散能力、合作意識。
比如:講解外界溶液濃度影響根細胞的吸水實驗時,根據班級人數4~6人為一組,小組學生交流討論,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起到引導作用,給予學生正確引導。隨后,學生結合教材實驗分析,根據實驗展開小組探究如:植物種子的萌發,大豆種子萌發繼續培育成豆苗用于實驗,觀察豆苗在不同濃度溶液中的現象,感受外界溶液濃度對根吸水的影響,掌握根細胞吸水的原理。教師以拔河為例,設定每個人的力量均等,表示細胞液濃度大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繩子中間的標記為中心,學生表示細胞,移動到細胞內作為細胞吸水,反之代表細胞失水。這樣可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更好地感受細胞失水與吸水的原理,深化記憶。此外,教師也可以培養兩株西紅柿,對比生長趨勢,兩株西紅柿施加不同的養料和水,一株只澆水,一株澆水和施加無機鹽,引導學生觀察兩株西紅柿生長趨勢和現象,思考植物除了無機鹽是否還需要其他無機鹽。引用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主動思考,培養觀察力與發散思維。
綜合分析,以生物課程為基礎創建生活化教學模式,讓單一、枯燥的知識融入豐富多彩的生活,使學生感受到從生活走向生物,讓生物走向生活的理念和樂趣,感受課堂的生活氣息和神奇魅力。生活化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通過生活實例,創建生活情境增加學生感官體驗,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此外,生活化教學模式也有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培養,運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實踐能力,為今后生物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薛強.生活化教學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6).
[2]潘瑋,劉園淵.初中生物課“本色課堂”建構的三個維度[J].中學生物學,2018(6).
[3]盧珍珍.構建初中生物生活化課堂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