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蘭
【摘 要】目的:研究CT和MRI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遵守“隨機數表法”將我院選取的13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分為CT檢查的對照組和MRI檢查的觀察組(選取時間: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各65例。對比檢查結果。結果:觀察組0級、Ⅰ級診斷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其他級別診斷率對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關節面下骨質囊變、腰5骶1關節突病變和骨髓水腫檢出率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關節侵蝕和關節面增生硬化的檢出率高于觀察組,P<0.05;而兩組在關節間隙狹窄或增寬檢出率比較無差異(P>0.05)。結論: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采用CT和MRI檢查,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
【關鍵詞】CT;MRI;強直性脊柱炎
【中圖分類號】R55.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02
前言
為研究強直性脊柱炎(AS)炎骶髂關節病變中應用CT和MRI檢查的臨床診斷意義,現對我院13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接診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130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65例)和觀察組(65例),2組患者均符合AS臨床診斷標準且可順利完成影像檢查,排除孕婦及精神障礙患者。
對照組男38例,女27例;年齡(21-50)歲,平均(28.88±7.25)歲。
觀察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22-50)歲,平均(28.76±7.18)歲。
對比本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可對比研究,P>0.05。
1.2 方法
CT(飛利浦Ingennity Core 128):頭部進入,自髂嵴上緣至恥骨下緣,按照檢查結果判斷病情。CT參數:矩陣(512×512),螺距(1.0),準直(0.6mm),使用飛利浦工作站進行處理,觀察患者的骶髂關節狀況,并采用MPR進行多方位觀察,適時調整窗位和窗寬[1]。
MRI(GE Signa HDi 1.5T):檢查方法同CT,矩陣(256×256),層厚(4mm),房間距(0.5-1.0mm),常規脂肪、橫斷面抑制采用SET1WI(TR500ms,TE15ms)、(FSE)T2WI,TR5000ms[2]。
1.3 觀察指標
CT分級標準:檢查結果正常為0級;骨關節面毛糙,輕度骶髂關節炎為Ⅰ級;骨關節面硬化和侵蝕,輕度骶髂關節炎為Ⅱ級;關節間隙改變,活動受限,中度骶髂關節炎為Ⅲ級;嚴重關節強直,重度骶髂關節炎為Ⅳ級。
MRI分級標準:檢查結果正常為0級;軟骨局限性硬化,骨髓脂肪局限性堆積,侵蝕數量少于2處,輕度骶髂關節炎為Ⅰ級;軟骨中度硬化,骨髓脂肪中度脂肪堆積,侵蝕數量超過2處,輕度骶髂關節炎為Ⅱ級;軟骨嚴重硬化,脂肪普遍堆積,活動受限,部分關節存在強直為Ⅲ級;嚴重關節強直,重度骶髂關節炎為Ⅳ級。
1.4 統計學處理
選取SPSS17.0版本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模式;計數資料通過百分比形式,卡方值檢驗。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分級診斷。詳見表1:
3 討論
AS患者早期癥狀為骶髂關節出現疼痛、僵硬等,目前臨床診斷多采用放射性診斷,CT和MRI已成為AS廣泛應用的診斷方法。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AS患者應用CT和MRI檢查的臨床診斷意義。
檢查結果顯示,MRI檢查的觀察組在0級和Ⅰ級診斷中診斷率高于CT檢查的對照組,P<0.05。可見,MRI無放射性,分級診斷優于CT檢查。此外,MRI在關節面下骨質囊變、腰5骶1關節突病變和骨髓水腫檢出率高于CT,P<0.05;而CT在關節侵蝕和關節面增生硬化的檢出率高于MRI,說明CT檢查空間分辨率更高,兩者均可進行診斷,但MRI可作為優選[3]。
綜上所述,CT和MRI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進行檢查,可提高病情診斷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蔡長壽,馮豐坔,邱波,等.CT和MRI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的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6):1132-1135.
王善良,張超.CT與MRI在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臨床診斷中的對比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7):112-114.
周春山,黃燕.強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關節炎的磁共振診斷價值[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7(A02):100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