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丹
摘 要:音樂中的體態律動教學主要是從身心兩方面入手優化音樂教育的,其在初中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有效引用,使學生不僅可以用聽覺來加強對所學音樂知識的了解感受,也能夠學習逐漸用整個機體、心靈來深入體會音樂旋律起伏、情緒變化規律的方式,以此來將音樂結構、情感充分表現出來。本文就針對體態律動教學在初中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做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體態律動;初中音樂教育;應用探究
體態律動主要指的是將音樂知識與身體的律動有機整合,然后引用身體各類富有韻律的動作來將音樂充分表現出來,進而有效實現培養、提升學生感受,表現音樂能力的目的。對此,廣大初中音樂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但就目前來看,體態律動在初中音樂教育中的引用還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教師從不同層面給予深入分析與不斷優化。
一、基于體態律動來進行音樂速度與力度的表現
首先,速度的準確把握是表達音樂思想的重要前提。通常情況下,快速通常都會與輕快、歡騰、熱烈有著密切聯系;中速與優美、抒情等存在一定聯系;而慢速呈現的則大多都是雄偉、憂傷與莊嚴。不論是那種速度,都可以通過體態律動的方式表現出來。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用鋼琴呈現出的即興伴奏速度,將自己的身體視為一種“器樂”,跟隨音樂自由運動。例如:可以通過《伏爾加船夫曲》來進行拖步行走的練習,進行慢速、滯重感覺的深入體驗;通過《瑤族舞曲》進行正常行走的練習,進而對中速的那種平穩、從容的感覺有全新的體會;用歡快曲目進行跑、跳等方面的練習,實現對快速、輕盈感覺的全面體會。在速度不斷變化過程中,體態律動規模幅度也會隨之不斷發生變化[1]。
其次,基于體態律動還能夠將音樂力度,激動與平靜之間的關系充分表現出來。如,大幅度的指揮動作可以進行極強力度的表現,通過對這種力度的體驗,可以將音樂的激動、悲憤等情緒充分表現出來;而輕柔、平靜的音樂情緒則需要通過小幅度的指揮動作表現出來。慢速、弱的力度通常表現的都是寧靜、沉思和抒情的形象(《搖籃曲》)。以下是具體的律動設計:快速與強的力度,則可以將不屈不撓、堅定果敢的群眾形象表現出來,如,《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等等。不同速度、力度的有機整合都可以通過體態律動來引導學生做出更深入的嘗試體驗。例如,《萬馬奔騰》,剛開始的旋律節拍是很激烈的,這個過程中,跟著音樂節拍示范馬兒在奔跑,并且從由小變大的音樂力度中,學生可以了解到馬兒離我們越來越近的情境。接著音樂到達中部時,拍子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我讓大家想想馬兒出現了什么情況。經過多次傾聽和試唱,學生通過根據節奏拍打的方式感受音樂,學生在音樂中加入自己的觀念,這樣可以感受音樂的歡快氣氛。
二、注重體態律動與音樂要素的有機整合
體態律動是聆聽者對音樂的即時反映,強調的并非只是音樂作品的材料與結構,更要重視情感狀態和變化,通過對動作的模仿將音樂狀態再現出來。比如:旋律的高低,可以通過簡單的身體動作來表現,在聽到低音后,雙手可以放在下方,然后身體逐漸向下傾,在到中音之后,雙手可以自然地運動到胸前,然后在聽到高音之后,自然地向上伸展身體,踮起腳尖,向上展開雙臂,重視手臂的律動。這種律動具有較為顯著的程式化特點,聆聽著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到音樂體驗當中,自然地做出一系列動作,然后實現對音樂情緒自然發展的準確把握[2]。
另外,還可以通過身體動作來將節奏的剛柔,以及音色的明暗等方面反映出來。例如:某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學習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樓臺相會》之后,就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從作品中大家都聽到了什么?小提琴與大提琴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在結束分析之后,再請兩名學生分別進行小提琴、大提琴聲部的扮演,讓其隨著旋律的運動,以相關動作,比如可以模仿音樂會指揮根據節奏擺動雙手,來將自身對音樂的理解表現出來,當一個聲部單獨出現之后,另一個聲部表演的學生就要停止等待,在兩個聲部出現交織時,其動作也要做到相互配合、協調進行,且一直都要基于力度變化、調性特點,以及曲調的起伏來對姿勢律動做出恰當調整,以此來將梁祝那種相互傾訴的愛慕之情充分表現出來。而通過不斷優化體態律動、欣賞音樂活動的有機整合,可以吸引更多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進而使其聽力、音樂理解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三、基于體態律動來表現音樂節拍與節奏
在音樂中,節奏就像是音樂的骨骼一樣,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表現音樂的手段。音高雖然極為重要,但是要想更好地進行音樂形象的塑造,將感情更好地表達出來,就必須要重視音高、節奏之間的有機整合。同時,在人體肌肉運動中也能夠將音樂節奏的相應體現準確找出,主要是因為身體是節奏體驗的重要載體,通過肢體動作可以將音樂不同節拍的強弱規律特點、基本特征鮮明呈現出來,并對音樂節奏、韻律產生更輕松的身體反應,實現節奏的準確把握。對此,廣大初中音樂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與深入研究[3]。例如,在《瑤族舞曲》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步行,表現音樂所包含的從容和安穩的感覺;在《伏爾加纖夫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講臺上進行慢步的行走,體會纖夫那種沉重的感覺。此外,指揮動作同樣也是一種體態律動。在這樣的律動教學中,學生可以親身體會音樂的律動,能夠體會音樂節拍的快慢和緩急。
綜上所述,廣大初中音樂教師應正確認識到,科學引用體態律動來進行音樂教學活動的靈活設計,不僅能夠實現身體、音樂、情感為一體,也能夠促進聽覺、情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學生在參與這類音樂教學活動時,會沉浸到一種更加愉快、輕松的氛圍當中,這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學習社會交往的游戲,也是一種藝術層面的感受、體驗和追求。
參考文獻:
[1]陳震琴.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7(8):71.
[2]趙培明.體態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黃河之聲,2016(3):17.
[3]廖夏林.體態律動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撫州師專學報,2003(2):101-103.
編輯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