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科
摘 要:學生在地理課堂上普遍存在著缺乏提問精神、提問條件欠缺或提問能力弱的現狀。為把地理課堂學習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平臺創設提問環境并對學生進行問題形成技巧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地理課堂提問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及能力。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提問能力
提問能力是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是促使學生從接受知識到探尋真知的重要平臺。我們鼓勵學生提問,學生學會提問后在課堂中變得更加自信,而且在自己的學習中也承擔了更多的責任。通過提問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一、學生提問能力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傳統課堂多是老師問、學生答為主,學生幾乎沒有問題可問。少部分學生對地理興趣濃厚,然而所提出的問題往往是一些天馬行空的地理問題,抓不住重、難點。新課改后,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并生成問題,這時同學直接借用輔助資料里的問題,以概念性問題為主,多是“是什么?”探源性問題很少涉及,缺乏學生自己的
思考。
經過與學生交談,歸納影響學生提問能力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初中階段學生沒有認真對待地理課,導致地理基礎知識欠缺,不知道哪里有問題,能提出什么問題。二是部分學生滿足于現狀,未深入去思考和挖掘新的知識,對于一些暫時理解不了的知識內容,自我麻痹記住就好。三是善于思考的學生想到了的一些問題,但由于性格內向或是聲音較小而被湮沒,況且傳統課堂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認真聽講,缺少提問的環境。四是學生的表達能力差,經常詞不達意,難以簡潔地說清楚自己的問題,限制了其問題的表述,干脆就不問了等。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有研究表明:當提出的問題剛好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時,就能在知識和經驗的契合點上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產生問題意識,引發強烈的學習動機,進而進行主動探究。根據我校學生的學情和學校的實際開展以下活動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一)營造和諧民主氛圍鼓勵學生多問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課堂教學、課堂實踐活動等形式營造和諧民主氣氛,鼓勵學生提問,將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拋出和展示,供同學們討論、解決,問題無論難易,凡是能夠幫助同學們理解和記憶的都應受到鼓勵,當同學們看到自己或幼稚或成熟的問題得到了老師、同學的肯定和回答時,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滿足,學習興趣也更濃郁,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所以我們全力構建一個討論式的課堂,課堂中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同學們都敢于和勇于大膽地提出。
創造多種條件鼓勵學生多問:例如給老師留紙條,如果學生有疑問,恰好找不到老師,那么就把問題寫在便利貼留在辦公桌上,待老師看到自會找時間來解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獲得了尊重,覺得老師重視他的思考,學習興趣更高,學習成績自然更好。再例如在家長會上表揚某些擅長提問、敢于提問的同學,增加他們的外動力,進一步提高他們提問的積極性。
(二)問題形成技巧的相關訓練
面對完全不能提問以及提問能力弱的實際情況,我們學習了美國羅斯坦校長的“問題形成技巧”并結合我們高考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培訓,其操作方式如下圖所示:
例如,給出一幅有經緯網有海陸位置的地圖,老師給出問題焦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有些組員能快速判斷氣候類型并說出其氣候特點,有些組員則一頭霧水,他們就會提出問題:“你怎么能夠知道這里就是這樣的氣候類型呢?”
“該氣候類型為什么具有這樣的特點,表述正確了嗎?”“哪些地方還有這樣的氣候類型?”組員能解釋則解釋,解釋不清楚則生成問題:在某經緯度的大陸西岸為什么會形成某某氣候類型。簡單的問題漸漸被提升:氣候類型與氣壓帶和風帶具有什么樣的聯系,還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同學們共同來歸納學習,從一個“氣候類型和特點”這個問題焦點出發,同學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選擇、歸納和分析,從而產生新的問題,問題由無到有,由現象到本質和規律的歸納,在教學過程中所有組員都能隨意提問,解決心中的疑惑,從而通過提問提高認知和學習能力,同時又不拋離高中地理的知識點。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監督和爭論,使得每個同學都能掌握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氣候特點等高中地理中的核心
知識。
總而言之,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科學有效地引發和解決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可以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充分表現自我,彰顯個性,有助于培養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思芹.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淺談地理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學習[J].新課程,2014(11).
[2]鄭金洲.問題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丹·羅斯坦.老師怎么教,學生才會提問[M].李晨,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