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摘 要:數學作業的有效分層,是最符合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的。有效的分層,不僅能夠提高作業的針對性,還能夠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設計分層的數學作業,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拉近師生間的關系,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進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作業分層;策略
在傳統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長期被局限在“題海”作業中,而學生因為繁瑣的題目練習,苦不堪言。長此以往,學生必然會失去學習數學的熱情。因此,要想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并根據學生的狀況,對數學作業進行分層,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在數學作業中收獲成功的喜悅,進而完成高效課堂的創建。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初中數學作業分層的策略進行了以下幾點探究:
一、學生分層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想實現數學作業的分層,首先就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現狀,將學生分成合適的小組,從而使不同能力的學生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筆者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基礎、學習能力以及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組:A組:數學基礎相對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在數學課堂上積極發言,思維活躍;B組:數學基礎一般,學習能力中等,態度積極,課后作業及時完成,并且質量相對較高;C組:數學基礎較差,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作業完成情況欠佳。明確的學生分組,是數學作業分層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將學生分成科學、合理的小組,教師才能夠以此為基礎為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筆者所設置的分組不是一成不變的,每隔一段時間,筆者都會靈活地根據學生各方面的變化及時調整學生的分組。同時,這也會成為學生努力學習的目標和動力。由此可見,學生分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的學生分層才能夠為數學作業的分層提供可行性。
二、作業分層
所謂作業的分層,就是教師要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為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從而滿足不同小組的學生的學習需求。
比如:在完成“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的第一課時教學后,筆者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作業:(1)計算:①(103)5;②(a4)4;③-(x4)3。這種類型的題目,是冪的乘方性質的直接運用,是專門為C組學生設計的。題目的難度不大,同時又涵蓋了基礎的數學知識。C組學生在解答這類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性質,還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2)計算:①(-a2)3·a3+4a2·a7-(a3)3;②(-a2)3+8(a2)2·(-a)2。這種類型的題目,對于學生的運算能力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所以,這道題目是針對B組學生設計的。B組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運算能力和解題能力也會有所提高。(3)若2×8n×16n=222,求正整數n的值。這道題目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而且在運算的過程中很容易出錯。因此,這道題目是為A組學生設計的。在完成這節課所設置的作業的過程中,不同小組的學生都獲得了不同層次的發展。
三、評價分層
評價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同時,教師要對不同小組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也就是說,對于不同小組的學生,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比如:在學生完成了統計“全校男女生比例”的作業之后,筆者針對不同的小組進行了不同的評價。對于C組學生,筆者主要采取了鼓勵的模式,如:“你們完成的還不錯,就是數據不夠精確,還需要再努力。”學生在筆者的評價中,不僅能夠收獲成功的喜悅,還能夠清楚地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對于B組學生,筆者則是明確地指出了他們的問題所在,如:“統計圖不夠精細,課后作業完成不夠認真。”學生在聽完筆者的評價之后,就能夠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而對于A組的學生,筆者則用更高的標準要求他們,如:“這個問題,還可以采取別的方式解答,下次不要局限在固定的思維中。”這是對A組學生思維的開發,也是對其能力的提升。通過筆者的評價,學生基本上都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優缺點。可見,評價分層不僅能夠強化分層作業的效果,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總之,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數學作業的分層。同時,教師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作業和評價的分層,從而滿足不同能力的學生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揚.初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J].新課程(中),2018(6):218.
[2]趙輝.對初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探究[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6):54-5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