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麗 劉俊濤 于興業
摘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及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問題,目前已在社會達成共識。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教育經費投入的增多,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訓練、孵化跨入“新階段”。但發展中,課程體系建設定位不清、與專業教育分離、內容與實際脫節等核心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扭轉。文章通過建立第一課堂融入、第二課堂嵌入,“覆蓋全體、分類培養、實踐為主、開放協同”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由“參與到合作”課程體系新模式轉型,實現 “課程實踐化、實踐課程化”,為解決高校人才供給側與產業人才需求側結構性矛盾提供參考。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課程;課程體系;核心問題;課程模式轉型
一、問題的提出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1997年清華大學開設創新與創業方向課程,被確認為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的起點,歷經高校自發探索(1997-200204)、教育行政部門引導多元探索(200204-201004)、教育行政部門指導全面推進(201004-201505)、國家統一領導深入推進(201505至今)[1]四個階段,國內對創新創業教育做出了積極回應。2015年至今,國務院、教育部及地方政府出臺多項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文件,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明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目標、主要任務,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頂層設計、體制機制建立指明方向。《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格局,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銜接,解決高校人才供給側與產業人才需求側結構性矛盾。
政策推動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呈現出多點突破、縱深發展的良好態勢[2],隨之課程“短板”也逐步凸顯,建設中仍存在定位不清、與專業教育分離、內容與實際脫節等核心問題。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課程體系建設需社會資源引入等多因素支撐,通過第一課堂顯性課程“融入”挖掘創新創業教育育人深度,第二課堂隱性課程“嵌入”拓寬育人廣度。建設“合作式”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在對大學有較高期望的同時,不強調誰是主體。政府、產業、大學均可以是創新主體和組織者[3],企業可通過企業性大學成為教育者,大學可以將知識資本化和技術產業化,從而成為創業型大學,實現 “參與到合作”模式轉型,培養產業與社會所需復合型人才。
二、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現狀及問題
國家發展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載體在課程。實踐發展中,形成清華大學創意、創新、創業“三位一體、三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學體系,上海交通大學“一體兩翼”創業教育模式,四川大學“323+X”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建設中,武漢理工大學設立創業管理本科專業、創業管理碩士學位,浙江大學設置創業博士點,吉林大學設置創業教育學博士等。以上實踐為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立、完善提供大量有益探索。但受地域空間、資源匹配、高校層級等因素影響,國內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仍存在系列問題。
(一)意識提升但定位不清
創新創業教育意識提升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高校管理者。管理者意識的轉變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起到“激活”作用,意識到高校不僅是知識傳授、技術開發主體而且是 “知識資本化、技術產業化”主體。二是高校一線教師。教師是高校開展教育的“主體”。創新創業教育開展之初,一線教師對其存在較大質疑:創新創業是否可教?經實踐,了解創新創業教育本質后,部分專業教師開始將“雙創”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三是高校學生。學生層面量化表現在高校科技創新創業社團(協會)人數增加、競賽數量(質量)的顯著提升。但創新創業課程定位不清,集中表現為:一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科屬性定位模糊。國內大部分高校并未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獨立學科,而是將其下設在技術經濟學、管理學學科下。教學層面及人才培養規劃上,還未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按照學科思路予以規劃。二是課程目標與規劃不清晰。教育(課程)起始目標是“以創業帶動就業”解決就業問題,課程設置目標是滿足學生“有用性”需求。課程設置在通識(公共)選修課模塊中,以零散網絡課程為主,創新創業課程尚未納入教學計劃。[4]
(二)體系初建但與專業分離
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初步建立。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始于清華大學開設的創新與創業方向課程,發展依賴于各類創新創業類競賽的牽引。近年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較早關注并致力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尤其是2017年1月、7月認定的200所“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已形成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設計思路,部分高校已建立較為系統的課程體系。[5]但創新創業課程在發展中與專業課程分離,表現為:一是專業課程與創業課程分化嚴重,專業課程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傳授,創業課程注重學生創業知識、基本技能,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創新創業綜合素質培養。[6]二是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獨立性與隨意性大。部分高校將創新創業課程(必修課)設置在公共基礎課程中[7],其他創新創業課程則以通識選修課形式呈現[8],學校通過慕課、網絡課程或自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展零散性教育教學。三是創新創業課程缺少系統設計與規劃。開設課程由國外大學引入商業培訓課程,依托創業大賽、創業講座等第二課堂課程,游離于專業課程體系之外,缺乏整體規劃。[9]
·課程與教學·融入與嵌入: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模式轉型
(三)數量增加但與實際脫節
截至2017年7月,國內開設超過23萬門創業教育課程,組織編寫出版創新創業教育教材近3000本,專職教師數逾26萬名,兼職導師數超過76萬名,近500所高校設置了創新創業學院。[10]以創新、創業、創新創業為關鍵詞在智慧樹(24門)、超星爾雅(18門)、中國大學MOOC(35門)、愛課程(48門)、學堂在線(40門)等課程平臺粗略查找相應在線式、混合式課程165門,建設與開課時間主要集中于2015-2018年。但創新創業課程內容與實際脫節:一是課程內容缺少實踐引導。高校創新創業必修課,如《創業基礎》授課主要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局限于書本創業知識,缺少案例分享、小組討論、創業訓練等實戰指導[11],課程易流于形式,學生參與積極性低,課程效果差[12]。二是課程建設無層次。學校課程“供給側”與學生課程“需求側”之間存在錯位。高校課程開設以基礎類、普及類大班課程為主,缺少提升類、實際操作與指導類小班個性化需求課程。課程實踐主要以創業競賽、講座為主,實踐活動形式過于單一。 [13]
三、融入與嵌入: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目標與原則
(一)目標
第一,總體目標——開拓型人才培養。課程作為教育實施載體,課程定位、內容設置、教學教法等直接決定著教育的效果。創新創業教育是增值教育,而不是新增教育。[14]創業教育不能以追求功利為目的,而應為青年學生注入創業的“遺傳代碼”[15],其存在不僅是為解決就業問題,而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精神、創業素質和潛能的開拓型人才。開拓型人才培養在課程設置中需兼顧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創新創業知識內化養成、創新創業能力形成等。以開拓性人才具備的特征即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勇于創新和敢于承擔,善于吸取和運用新知識、技術、思想和經驗,思路開闊、思維活躍,善于發現和預見,較強的組織、管理、領導能力,精力充沛和腳踏實地等為課程設置總體目標,注重第一課堂“融入式”顯性課程與第二課堂“嵌入式”隱性課程在人才培養中“交叉”效用的發揮。
第二,基礎目標——創新創業意識養成。意識是思維主體對信息進行處理后的產物。創新創業意識是人們對創新創業的價值性、重要性認識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對待創新創業的態度,并以這種態度來規范和調整自己活動的一種穩定的心理態勢。[16]意識及意愿需求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及課程體系設置的前提與基礎,意識養成及需求對創新創業知識轉化、創新創業技能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意識養成目標的實現需要把握好意識的層次性:動機、意愿、興趣、價值觀等。動機和意愿,在興趣的“發酵”下才可形成意識,意識推進下會形成對創新創業教育尤其是課程的接受,后續是知識內化、技能訓練、經驗生成及開拓型人才培養。
第三,核心目標——創新創業知識轉化及技能養成。知識是創新創業及技能養成的基礎。傳統意義的知識主要是顯性的公共知識,而與創新創業直接相關的通常是緘默知識。[17]緘默知識是指不可系統表達和言傳的知識。[18]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在兼顧“廣譜式”教育的同時,還需注重豐富學生公共知識、個人化體現的緘默知識,促進創新創業知識內化。創新創業技能是意識提升、知識內化后的實踐操作層面的表達。創新創業教育及課程體系建設,既要為學生搭建知識網絡、促進知識內化,還需通過實踐引導、鍛煉及素質的提升來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技能,實現其核心目標。
(二)原則
第一,覆蓋全體,分類培養原則。創新創業教育非少數人教育,更不是面向工程、藝術、科技等專業的“精英教育”,而是普遍培養和提高所有專業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廣譜式”教育,核心是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19]實踐中,課程體系建設不只針對經、管、商、法學院及預創辦企業或參與競賽的少數學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種下創新創業種子”,培養學生 “創新創業DNA”。由此,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既要將“廣譜式”創新創業意識形成的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融入教育,又要包括創新創業知識內化、模擬演練、實踐操作等具有創新創業特質及培養特色的項目化實踐性專門課程。課程體系建設中注重挖掘和充實 “第一課堂”顯性課程與“第二課堂”隱性課程教育資源,滿足“分階段、分層次”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實現“課內課外相銜接、教育實踐一體化”培養。
第二,實踐為主,開放協同原則。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實踐性、應用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20]與專業教育相比,其課程具有實踐性強、涉及面廣的特點,更強調實踐特性。為此,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中需設置實踐教學課程,包括模擬訓練課程、實踐操作課程,突出課程的實踐性特征。教學中,突破傳統“教室—教師—學生”理論講授模式,而是注重課程的時效性、實用性和應用性,“田間地頭、廠房車間”均為“教室”,“行業從業人員、行業創業者”均為“教師”,考評無標準答案。實踐教學類課程可通過小組完成計劃任務、創新創意作品、商業調研、創業計劃或更接近于市場運作的創業活動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預見事物發展趨勢的能力。課程體系構建中需遵循開放協同原則,充分匯聚政府、行業企業資源,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重點體現在,高校不是創新創業課程“唯一”建設者,需引入行業企業資源,借鑒美歐國家教育模式。美國高校與社會建立廣泛聯系,形成“政府、社會、學校” 良性互動的創業教育系統[21],歐盟高校則充分發揮政府、高校、企業、社區合力[22],實現課程建設 “封閉—開放”轉換。
四、融入與嵌入: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模式轉型與實施
(一)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模式轉型
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模式轉型,重點是課程建設主體實現“參與到合作”的轉變。目前,“參與式”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主體間關系如圖1所示。課程建設以高校為主導,建設目標、建設內容、教育形式由高校決定,政府、企業、其他組織在課程建設與教育教學中處于邊緣且被弱化的地位。課程體系建設及運行處于封閉的環境,外部資源對高校教育教學及課程建設支撐較少。“合作式”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合作主體間關系如圖2所示。參考歐美國家創新創業課程建設模式,課程建設中高校仍發揮主體力量,但政府、企業、其他社會組織及利益群體均是課程建設合作者。如美國大學創業教育已形成由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金融機構、新聞媒體、公眾利益等不同類型利益群體間的互動合作網絡,強調通過構建利益相關者群體間的互動關系網絡促進創業教育的發展 。[23]“合作式”課程體系建設以“課程”為載體,打通高校與外部聯接通道,促進“開放辦學”、“開放教育”協同育人生態的形成,提高課程育人質量。
(二)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實施路徑
融入與嵌入:產教融合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實施路徑主要為“第一課堂”顯性課程融入、“第二課堂”隱性課程嵌入,通過“融入與嵌入”課程體系建設,挖掘、發揮并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育人效果。具體實施路徑見圖3。
1.“第一課堂”顯性課程融入。
“第一課堂”顯性課程主要是指被學校列入教學計劃,有明確教學任務與安排的課程。“第一課堂”顯性課程是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與核心。可從以下方面進行:第一,面向全體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如,創新基礎、創業基礎等課程,開展知識普及、創新創業意識啟蒙教育。第二,選修課程。如學校自主開發或通過MOOC課程的引入,開設創新管理、新技術創業、創辦新企業、創新思維與方法、創新工程實踐等創新創業、學科交叉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要。第三,融入專業課程。創新創業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是應用面最廣、最主要的方法。國外高校很早就關注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入與開發問題。如美國北德州大學音樂學院將創業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進行融合并開發設計了 “音樂創業與營銷”“音樂創業導引”課程,主要講授和梳理關于音樂類企業的創新、創業、管理和營銷等[24]。第四,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與精英班。按照分類培養原則,針對有創新創業“深層次”需求學生開設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創新創業精英班,將理論學習、項目訓練、創業實踐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如清華大學學生創新力提升證書項目,溫州大學、浙江財經大學 “3+1”創業精英班,溫州醫科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創業精英班等。第五,雙學位課程。創新創業雙學位與其他專業雙學位存在的主要區別是注重學科交叉,注重學生創新精神、思維及創業意識、能力培養,體現創新創業課程的實踐與開放性特征。如北京大學創新創業管理方向雙學位、天津大學創新創業雙學位、武漢理工大學創業管理雙學位等。第六,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按照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開放協同”建設原則,課程建設需打破主體界限、地域界限,匯聚資源,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業人才。如清華大學與全球2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GIX 國際化創新創業平臺全球創新學院,發揮其國際化、項目化、融合化特色,建立多元資源深度融合機制。浙江大學GEP全球創業管理項目、GMSCM全球制造與供應鏈管理碩士項目、STEP全球成功跨代創業等項目,形成跨學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項目到孵化全環節實訓,培育具有戰略性和國際化視野的創新創業人才。
2.“第二課堂”隱性課程嵌入。
“第二課堂”隱性課程主要指未列入教學計劃和教學體系,沒有明確規定,具有潛在性、廣泛性、獨特性育人效果的,通過校園文化、環境、制度、榜樣等形式表現,對學生品格培養、習慣養成、能力提升具有明顯效用的課程。“第二課堂”隱性課程是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的補充與關鍵。可通過以下方面著手:第一,創新創業校園文化建設,重點是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創新創業競賽,創新創業講座、沙龍、論壇、工作坊等。首先,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旨在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目前已成為各高校創新創業氛圍營造的“主力”。其次,創新創業類競賽。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包羅萬象的系統工程,科技創新創業競賽只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載體,絕不可也不能等同于創新創業教育。但競賽具備激發學生科學研究的精神和勇于創新的勇氣,培養學生掌握創新過程和基本方法[25]的能力。尤其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對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形成,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具有不可否認的巨大推進作用。再次,創新創業講座、沙龍、論壇、工作坊、社團。鄭剛、梅景瑤、何曉斌通過創業課程、創業講座、創業競賽、創業社團對大學生創業影響分析發現,近2/3的學生未參與創業課程學習,超過1/2的學生沒有聽過創業講座,超過2/3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創業競賽,近4/5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創業類社團。[26]這說明目前,高校創業講座、沙龍、論壇、工作坊、社團在高校普及度不高,同時也說明相應創業活動質量未達到或滿足學生需求。該研究還發現,創業講座和創業課程能夠幫助創業者更好地做出系統性規劃,對于企業戰略規劃、組織架構設計有重要作用。第二,創新創業項目培育及校友文化挖掘。校友文化是一種基于學緣關系的共同體文化[27],是世界一流大學創生與發展的重要“助力器”[28],創建并有效運作培育校友文化對于激發在校師生共創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學生熟悉的成功創業校友典型,會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對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學習效果,參加實訓、實戰演練主動性,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興趣,學校整體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具有積極促進作用。[29]
參考文獻:
[1]王占仁.中國創業教育的演進歷程與發展趨勢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4(2):30-38+113.
[2][10]教育部.高等教育新變化三高、三新、兩加強”[EB/OL].(2017-09-29)[2018-08-04].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928/mtbd/201709/t20170929_315706.html.
[3]徐輝,王正青.大學—產業—政府的三重螺旋:內涵、層次與大學的變革[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15-119.
[4]黃兆信,曾爾雷,施永川.美國創業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4):105-109.
[5]程利敏,陳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宏觀建構[J].中國成人教育,2018(2):115-118.
[6][11][13]馬永斌,柏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生態系統的構建途徑——基于清華大學創業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40+150.
[7][12]柳亮.地方醫學院校“全程化、分層次、多平臺、廣協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7(17):57-60.
[8]朱曉東,顧榕蓉,吳立保.基于CDIO理念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研究[J].江蘇高教,2018(2):77-80.
[9]茹寧,沈亞平.論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三項設計原則[J].中國大學教學,2013(7):42-45.
[14]滕智源.“雙創”環境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17(6):84-87.
[15]胡桃,沈莉.國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對我國高校的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3(2):91-94+90.
[16][17]李亞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原則及路徑優化[J].思想理論教育,2015(10):83-87.
[18]吳曉義.國外緘默知識研究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5(9):16-20.
[19]王占仁.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創新[N].光明日報,2016-02-04.
[20]楊雪梅.地方高校創新創業工作應處理好六大關系[N].光明日報,2016-02-10.
[21]董世洪,龔山平.社會參與:構建開放性的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模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0(2):64-65.
[22]梅偉惠.歐盟高校創業教育政策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0,30(9):77-81.
[23]Czuchry A,Yasin M,Gonzales M.Effective Entrepreneur Education:A Framework for Inno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J].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iton,2004(2):39-56.
[24]Courses of Graduate Catalog i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EB/OL].[2018-09-11].http://catalog.unt.edu/catalog/grad/music.htmmugc.
[25]周頻.“挑戰杯”競賽在高職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功能[J].中國成人教育,2010(4):67-68.
[26]鄭剛,梅景瑤,何曉斌.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實踐究竟有多大影響——基于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業企業的實證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17(10):72-77.
[27]顧建民,羅志敏.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的闡釋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8):15-22.
[28]顧建民,羅志敏.美國一流大學校友文化特色摭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79-84.
[29]戴裕崴,等.高職院校“融入遞進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3):70-73.
(責任編輯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