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 張娜娜
【摘要】為了讓兒童獲得未來生活的能力,更好地應對未來生活,情緒管理這一課題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我校在教育實踐中積極地在探索,通過個體咨詢、教師示范、課程建設發揮情緒管理教育的應然價值。本文將介紹我校實踐中的具體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個體咨詢;教師示范;課程建設;情緒管理;學校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是無錫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重點課題的研究成果,編號:D/B/2016/001,課題名稱:初中生成長發展指導研究,主持人:高靜東。
費斯汀格法則說明,你生活中的10%是由先發生的一些事情決定的,而另外的90%則取決于你對所發生事情的反應。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情緒反應,情緒影響著人們認識與行為的選擇,積極的情緒管理帶來積極的結果,消極的情緒管理帶來消極的結果。
中學生正經歷著身心上的劇烈變化。 他們的情緒具有如下特點: 隨著個體社會化進程的推進、人際范圍的擴大,其情感體驗豐富、細膩;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控能力發展相對滯后,情緒敏感,易沖動; 情緒波動劇烈,很不穩定,容易引發片面認知,產生偏激心理; 隨著認知的豐富、體驗的積累,能夠逐漸學會控制外在的情感表現和行為反應; 情緒具有心境化色彩,積極良好的心境和消極不良的心境糾纏沖突,讓中學生容易陷入情緒困擾。
董文等的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孩子越是積極地進行情緒自我調節,就可以使大腦受到越多的刺激,其相應腦區越是能快速的發育[1]。情緒的好壞、心境的協調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效率、身心健康與人格發展。 因此,促進個體情緒的適當調節,幫助中學生在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適應行為,有助于中學生獲得社會生活的能力,更好地應對未來生活。 我們在學校中積極實踐嘗試,獲得了一些收獲。
一、個體咨詢:引導學生學會情緒管理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強烈的矛盾沖突和心理動蕩是其主要特點。表現在:獨立性與依賴性沖突,閉鎖性與強烈交往需要沖突,理想向往與現實困惑沖突,性意識發展與異性交往限制沖突等等[2]。這些矛盾沖突往往交織在一起,決定中學生的情緒特點,給他們帶來情緒困擾,影響著他們的情緒管理。
學校教育應該尊重這一事實,給他們創造表達和宣泄的時空,為他們提供可以敞開心扉進行傾訴的對象。正是基于這些認識,我校一直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對專兼職心理教師的專業培訓,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從2006年始,我校心理教師在無錫市心理評優課多次榮獲一等獎。2016年我校正式引入專業心理碩士畢業生作為專職心理教師,建設心理咨詢室、團體輔導室、夢想教室,優化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引入“夢想課程”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等。如今,我校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2人,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4人,家庭教育指導師2人,他們共同構成了個體咨詢團隊,為學生個體咨詢提供了隊伍保障。咨詢團隊在個體咨詢中引導學生學會情緒管理,具體方法是:自我覺察情緒、感受壓力來源;形成正確認識、擺脫不合理信念;積極尋求幫助、掌握情緒管理方法[3]。在實踐中,我們也形成了一些共識。
首先,增加信任。 與中學生溝通,首先要接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各種想法和感受,與他們建立親近感,進而建立信任感。具備換位體驗的意識,掌握共情的技術,以他們的角色站在他們的處境體會他們的情緒和狀態,然后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同頻溝通, 然后才能清晰地澄清他們的誤區,引導他們做出自己的選擇。 信任感的建立以朋友式的交流方式為基礎,這種方式可以建立彼此敞開心扉的親近感。需要運用合適的肢體語言,注意說話的語氣語調。有時候,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善意的微笑或拍拍肩膀的鼓勵,也會比說教對他們的心靈觸動更大。
其次,尊重他們。中學生富有創造精神,求新求異,富有爛漫想象,天馬行空,對他人的觀點不輕易相信和盲從, 對事物有自己的認識和主見。這些認識和主見不一定正確, 有的可能是偏見,有的可能只是含有合理成分,但都是他們自認為正確的主見。 我們應盡可能地尊重他們的見解,承認他們的“成人感”,平等地與他們溝通,在尊重感受的前提下給予正確的引導,而非強行干涉、指責,甚至是辱罵,以免因逆反而適得其反。
再次,重在走心。 最動人的教育不是說教,而是打動人心靈的行動。如果我們能在說教之前,敏銳地覺察到孩子的情緒狀態,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并通過傾聽孩子的心聲真誠地做出回應,運用參與性技術和影響性技術在肯定孩子積極方面的基礎上進行建議和引導, 就能夠避免簡單的說教,而成為打動孩子心靈的行動。 不要簡單的說教,不怕走心的麻煩,堅持用心的走心,才能更好地支持、引導和激發孩子,不斷為孩子覺察情緒、認識情緒和管理情緒創造條件。
二、教師團隊:示范處理情緒的方法
有人說:“盡管你嘴上說得漂亮,最后孩子都是在模仿你的行為。”“嘴上說得漂亮”是遠離教育現場的行為,而“你的行為”才是教育現場的示范,言傳身教永遠是最根本的教育。兒童的學習總是在關注著成人世界的一言一行中發生,從中習得對待和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法。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他著名的社會觀察學習理論中指出,教師情緒的積極程度和穩定程度對學生的示范作用顯著。
什么樣的教師培育出什么樣的學生,樂觀的教師才能給予學生樂觀。如果教師經常簡單粗暴地發脾氣來面對學生的問題,那么學生學到的也是簡單粗暴地發脾氣來面對問題; 如果教師從來不發脾氣來面對兒童的問題,那么兒童獲得的也可能是無底線的縱容。 在學生面前,教師既不能沒脾氣,也不能亂發脾氣。和學生們相處,既需要和風細雨、潤物無聲,也需要烈日寒冰、嚴格要求。因此,教師要通過自身的學習,在與學生相處中練習,掌握情緒管理的方法和智慧,為學生學會情緒管理提供重要的示范。
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要學會等待。在學生問題激活自身情緒的時候,要具備敏銳的情緒覺察能力,學會“內視”,即觀察自己的內心感受,從自己的身體狀態、情感狀態和認知狀態中辨識自己的情緒,在此基礎上識別自身情緒的性質,剝離出消極情緒,對消極情緒進行科學解讀與分析和積極的調控,對積極情緒進行維持。面對中學生情緒的細膩、敏感、沖動、盲目、易變、不穩定等特點,教師需關注、識別并理解學生的情緒狀態,避免被學生的消極情緒影響,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引導,減少或消除消極情緒的不良影響, 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平穩的情緒狀態。 基于此,我校在德育隊伍建設上,以積極德育的理念為指導,依托 “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 項目建設,關注情緒管理與情感教育,以身示范,潛移默化,讓教師應對問題的科學模式成為學生未來應對問題的良好“客體”。
三、課程建設:提供情緒管理的場景
多元的價值觀為學生靈活應對問題提供認知基礎;良好的團體互動為兒童提供溫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溫馨的心理環境為兒童發揮潛能奠定心理基礎。以課程建設為統領,將三者有機統整,為兒童提供情緒管理的模擬場。
學校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增設系統的情緒管理專題,加強青少年情緒辨識和應對能力。 我校開設的心理健康輔導課程中將情緒輔導列為專題,以認識情緒、覺察情緒、調節情緒為基本內容和序列。 基于戈爾曼對情緒管理的界定:自我情緒覺察的能力(情緒管理的核心)、自我情緒調控的能力、自我情緒激勵的能力、覺察他人情緒的能力以及人際關系的管理能力,中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就包括:具有初步識別自己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能力,理解對情緒的識別和處理會影響自己與別人的關系,提升中學生的情緒控制、表達、激勵能力,培養他們合理的情緒管理策略。 我們認為情緒管理不僅僅是被動地調節已經出現的消極情緒,還需要主動地培養和發展積極的情緒,并據此建立自我情緒激勵能力。
因此,在課程設計中,除了情緒的認識和覺察、表達和調整,還包含了積極情緒的培養,讓學生獲得快樂、發展樂觀、獲得幸福,進而使積極的情緒體驗生長成為積極的心境。我校與上海真愛夢想基金合作,打造夢想教師團隊,為孩子們開設了夢想課程。夢想課程體系的建構以“全人教育”理論為依據,關注學生的品格、心智、情感、興趣的培養,在自主、合作、體驗、探究的場景中,發展思考力、聯結力、行動力,進而實現孩子自信、從容、有尊嚴地成長。課程內容豐富而多元,其中包含情緒管理主題,可以系統地教會孩子們識別情緒,表達情緒,管理情緒。課程重視多元體驗、探究合作的學習過程,為學生創設了多元的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情緒體驗,獲得認知,學會方法,豐富智慧。我們還基于“發展指導”項目建設,融合心理健康、生涯指導、人生理想、生命關懷、審美情趣等廣闊的領域,為孩子們提供包括情緒管理在內的實踐模擬場。
情緒不能被消滅,但可以有效管理。情緒無好壞,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情緒都有存在的價值。 但是,情緒引發的行為和行為的后果有好壞之別。所以,情緒管理并非是消滅情緒,而是疏導使之合理化,管理使之積極化,產生積極的信念和行為。情緒管理之道的核心是用適當的方式在適當的情境表達適當的情緒才是健康的。 我們將繼續深化“發展指導”項目、 “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 項目和 “心理健康教育與夢想課程”項目建設,在情緒管理教育上讓學生掌握健康的情緒管理之道。
【參考文獻】
[1] 董文,桑標,鄧欣媚.影響兒童情緒自我調節的因素[J].心理科學,2009,32(02):304-307.
[2] 李季,賈高見.中學德育問題與對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3] 劉海坤.引導學生學會情緒管理[J].遼寧教育,2018,(12):60-61.
[4] 余明.教師情緒管理培訓初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12):33-34.
[5] 李竹平. 班主任的情緒管理[J]. 江西教育, 2017(C2):59-61.
[6] 朱朕紅. 教師情緒管理能力提升研究——以XX初中為例[D]. 重慶:西南大學, 2014.
[7] 劉曉峰.情緒管理的內涵及其研究現狀[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9(06):1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