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華
在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之下,小學語文教師往往過于重視朗讀的過程,忽視了對于學生的朗讀評價。朗讀評價主要以教師對學生朗讀能力的看法為主,其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而教師能否通過點石成金的評價,讓朗讀教學精彩起來則要取決于教師是否重視朗讀教學。
一、堅持評價原則
朗讀評價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在朗讀時的表現,以內心的評價原則為基本,迅速做出對學生的評價。而教師的評價原則則要取決于學生的整體水平以及個人能力,因而評價的原則需要因人而異,并非固定。一般情況下,朗讀教學的評價原則可以包括以下三個部分。一是朗讀的正確性。學生在朗讀時往往會因外界因素的變化而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且心理壓力會直接體現到朗讀的效果當中。若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則會直接導致朗讀出錯,如少讀、多讀等。二是朗讀的通順性。從學生閱讀文章的通順與否可以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出初步的預判,若學生所朗讀的內容具有隨機性時,則可以判斷學生的應變能力及綜合能力。三是朗讀的深度性。學生在朗讀時,不僅要讀準、讀對、讀通順,更要讀出思想感情,讀出對文章的感悟。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朗讀語氣以及面部表情判斷出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小學語文教師往往會在朗讀教學當中出現偏離的現象。例如,在學生朗讀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中的《沉香救母》時,個別教師會對學生的情感表達提出質疑,認為學生的朗讀僅僅局限在字面之上,并未深入到文章深處,沒有讀出沉香在與母親分離之后的悲傷之情與救母無果的無奈之情。從表面來看,教師的評價貼合學生的實際表現,但若從學生的年齡段來看,這樣的評價顯然不符合學生年齡的實際情況。由此可見,缺少對于朗讀標準的正確認識依然成了一種現狀,同時也是教師教學能力不足的一種體現。因此,在朗讀教學時,教師必須堅持一定的評價原則,明確評價標準,不可過于肯定也不可過于否定,要盡量使用含有激勵或鼓勵色彩的評語,避免影響到學生的自信心。
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在生活環境不同、學習態度不同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之下,學生的朗讀水平有著明顯的差異性。此外,學生在朗讀時的切入點和對文章的感悟也會所有區別,因而導致在朗讀時的表現存在偏差。教師要在朗讀教學時學會尊重學習,體諒學生。
例如,某一學生在朗讀《生命的壯歌》時,其他學生對朗讀效果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堅持快語速的朗讀,從而達到體現緊張感的目的;有的學生堅持慢語速的朗讀,從而達到引人入勝、逐步深入文章的目的。由此可見,學生的差異性是不可忽視的,而客觀角度的評價甚至會影響到朗讀者自身對于文章的理解。在面對這一情況時,教師不可過于偏袒某一種言論,而是要給予朗讀者一定的肯定,讓其堅持自我對于文章的理解,并使用自己的風格進行朗讀。
此外,在面對朗讀水平存在差異的學生時,教師應當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堅持因人而異的原則,不可一視同仁。例如,在輪流閱讀《沙漠的綠洲》時,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清晰、富有感情地完成朗讀任務;而朗讀水平較低的學生則會出現朗讀不通順、多次朗讀的現象,甚至同樣的一段話需要連續多次重復朗讀。教師不僅僅要從中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更要學會尋找學生的優點及閃光點。盡管低朗讀水平的學生表現并不出色,但卻依然堅持完成了既定的朗讀任務,教師需要對該學生的精神面貌給予肯定,并委婉指出學生的缺點,鼓勵其不斷提高自己。
三、給予學生真心的評價
在教育活動當中,教師對于學生而言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其對于學生的評價會對學生的性格形成以及綜合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做出評價時必須從內心出發,只有富有感情的評價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才能實現學生的滿足。
四、減少隨意性評價
在實際教學當中,很多教師會給予學生隨意性的評價,此類評價具有高度的重復性,無法有效激起學生的共鳴。此外,隨意性的評價較為籠統,無法體現教師對于朗讀的標準,因而很難給其他學生樹立標桿,進而降低朗讀教學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當結合文章的內容,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進行評價,將學生的朗讀效果與文章合二為一,不得為了評價而評價,且要避免評價過于客觀性,要盡量從感性的角度做出評價。
五、結語
綜合來看,朗讀評價屬于朗讀教學的基礎組成部分,其不僅可以實現對學生的及時指導,更能直接達到鼓勵學生、提高學生自信心的目的。因此,教師合理運用評價,達到點石成金,提高朗讀教學效果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毛海明. 點石成金,讓朗讀教學精彩起來[J]. 小學教學參考, 2018(10).
[2]錢金花. 點石成金讓課堂“失誤”綻放精彩[J]. 運動, 2013(16).
[3]易玲. 以讀促寫,點石成金——朗讀教學,架起閱讀與寫作的橋梁[J]. 東方青年·教師,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