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雯婷
【摘要】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通過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的經濟繁榮是不可取的。為了全面增強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為未來社會、生態環境的協調與和諧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廣大教師應重視生態文明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科學滲透,以此來不斷優化教育培養成果,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態文明;滲透探究
一、前言
初中生不僅是未來社會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生態文明的主要傳播者。因此,在和諧社會建設發展過程中,廣大教師應重視、完善生態文明教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科學滲透。尤其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很多與生態文明相關的素材,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與全面挖掘,并將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視為初中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以此來引導更多初中生真正能夠從心理上愛護、保護環境,形成良好的珍惜資源的意識。
二、生態文明教育的特點分析
生態文明觀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科學引領,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的全面提升及公民生態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等方面都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外延,能夠引導更多人積極主動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當中。其教育核心內容涉及經濟、哲學與政治等諸多方面。
三、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探究
首先,環境形勢越來越嚴峻。在社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資源危機與環境污染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生態文明理念逐漸成為尊重、保護自然的時代發展主流。不管是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還是公民的身心全面發展,都要基于生態文明建設來實現。所以,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對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現實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加強其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恰當滲透。
其次,學生生態意識培養要求。對于初中生來講,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處于快速變化發展階段,人格、世界觀的成熟發展都集中在這一階段。雖然初中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邏輯思維意識、能力與道德理念,但大多數都缺乏環保意識,亂丟垃圾、浪費水電等不文明行為頻頻出現。對此,為了及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行為習慣,增強其生態保護意識,應充分重視并不斷完善生態文明教育的恰當滲透。
再次,有助于對教材資源的深入挖掘。教材中蘊藏著諸多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內容,如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珍愛生命,等等。對此,為了進一步豐富道德與法制教育,為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提供有力支持,教師應從不同層面加強對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將這些素材深刻融入各個教學環節當中。
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策略探究
(一)科學引用特色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生態意識培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切入點。對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積極應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促進教學趣味性的不斷增強,全面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引導更多學生加強對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追求與向往。
為了更好地開展生態觀教育,教師應結合具體情況,科學選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比如:某教師在設計組織“學會消費”方面的教學活動時,就準確把握住了設計、發揮空間,結合當前一些學生存在的盲目消費、刺激消費等不理智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僅要注重學生綠色消費理念的培養,還要將這種觀念逐漸上升到可持續發展層面,以此來促進學生理論認識的全面提升。為此,教師應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游戲、辯論會等多樣化的授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參與各項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各類教學情境的恰當創設,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增強情感體驗。同時,也能夠為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引導其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
(二)完善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營造人文生態教學環境
生態文明教育強調要重視、加強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培養,注重德育滲透方式的恰當引用,突破傳統授課理念與模式的種種束縛,通過各方面的潛移默化來讓更多學生從內心接受生態文明理念。為此,教師應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而將生態文明理念真正滲透到學生內心深處,不僅要注重生硬灌輸理念的轉化,還要注重啟發、引導與歸納作用的充分發揮。對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探究性課題,讓學生自主推薦選題,然后以小組形式來進行研究討論。而教師則要以引導者的身份來對學生的觀點做出綜合分析。
比如,某教師在開展關于“感受法律的尊嚴”的教學活動時,就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來開展教學。先進行霧霾相關危害背景知識的展示,將因排放空氣污染物超標而被環保部門勒令停產整頓的新聞作為討論的議題。通過引用這種學生身邊的熱點新聞,能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發表其觀點,參與各項討論。這種開放性的小組討論模式,不僅能夠為學生積極主動分享、交流自己的觀點認識創造良好條件,而且能夠引發不同觀點的碰撞、證明,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且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當學生的新觀念、原有認知結構產生沖突時,不僅會在認識上產生飛躍,其思維模式的靈活轉換也能夠為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滲透奠定堅實基礎。
另外,在實際授課中,教師還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自己動手的機會,在全面調動學生參與創建積極主動性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科學引導。如,可以基于校園廣播、墻壁文化等一系列載體,鼓勵學生加強對生態保護先進事跡、名言警句等內容的收集。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實際行為,不斷加強對節約水電、循環利用各種廢棄物等一系列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體會,并逐漸形成一種習慣,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取得更理想的教育培養成果。
(三)強化體驗性生態觀教育,科學引導學生自我教育
體驗就是要充分考慮、著重突顯學生的切身感受與體悟,不斷完善體驗式教育,將生態文明恰當滲透到各項教學活動中,輕松完成所學知識內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角色轉換,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獨立、自由空間,讓學生真正融入各項活動情境當中,全面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不斷強化其自主體驗。這種思想情感體驗不僅有助于堅定生態信念的樹立,也有助于生態道德品質的培養,進而逐漸外化成一系列生態行為,形成科學的生態觀。
體驗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態觀教育情境,如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濕地公園等地方充分感受自然之美。在學生獲得豐富體驗之后,教師應準確把握時機,加強引導,準確把握針對性的切入點,從而從整體上提升學生對生態環境的體驗感悟,促進其價值理念的不斷增強與完善。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若肆無忌憚地破壞大自然一定會受到殘酷的報復,從而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比如:某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一次性筷子的前世今生”這一主題來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其內容主要涉及一次性筷子的生產、危害性,以及主要使用范圍等方面的分析,將學生自主解決的對策視為重點。對此,若條件允許,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到一次性筷子的生產工廠參觀,對生產原料、廢棄物的具體處理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入了解;或者對附近的飯店進行走訪,對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量進行探查。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與環保方面的一些專業人士聯系,著重從權威層面來加強對一次性筷子可能給人體、環境帶來的危害做出全面把握。在整個調查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獨立自主探究的機會,能夠懂得從不同層面來發現、解決各類問題。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經歷才能夠獲得更真切的感受,加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從不同角度來深入剖析、認識一次性筷子的使用現狀,這種現實教育能夠給學生的思想、內心帶來重要影響,促進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全面增強。通過撰寫充滿溫度的調查報告,提出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對策與方式,能夠將思想認識真正落實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踐行當中,并積極帶動身邊的人加入到保護生態環境當中,懂得主動承擔公民義務。
通過科學有效實施這種體驗模式的生態文明教育,能夠為學生自我生成與內化創造良好條件,促進學生內化生態文明認識。而各類實踐活動的開展就是對這種理論的持續深化,為學生一系列行為習慣提供科學指導?;诟黝惢顒拥挠行撛O,也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親近自然,增強實踐體驗,為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五、結語
綜上所述,廣大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組織中應正確認識到,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在各個教學環節的恰當滲透,不論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拓展,還是對初中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整合現有資源,結合具體情況,引用更新穎科學且適合的策略方法來為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創造良好條件,并有效豐富道德與法治的授課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代學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制教育實施策略初探[J].教導刊,2018(02):1.
[2]張天保.新教材下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的法制意識教育實施[J].教育科學,2017(11):1.
[3]仲米霞.探討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開放性教學的有效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7(11):2.
[4]瑪依努爾·卡迪爾.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培養學生法制意識的對策研究[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出版者不詳],2017.
[5]王棟.如何促進初中道德與法制課堂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N].發展導報,2017-07-11(026).
[6]李紹福.淺析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與方法[J].數碼設計,2017(1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