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晨
【摘要】三年制學生和五年制學生由于教育經歷的不同,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上存在較大的差異。相同的教育培養模式,在專業能力的培養上無法達到崗位能力要求。因此針對不同學制的學生,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性,對其所學專業課課程進行授課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重新構建和設計。
【關鍵詞】三年制;五年制;課程內容重構;教學設計
一、前言
隨著《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不斷推進實施,企業對機械類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提升,特別是機械類高素質人才即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和較強動手能力的人才尤為緊缺。目前絕大部分的高職院校機械類學生都有兩種學制,分別是三年制和五年制,而對于不同學制的學生,學校一般都采取相同的教育培養模式,最終導致三年制學生和五年制學生不僅在專業能力的培養上無法達到崗位能力要求,也不能體現出不同學制學生的特點和優勢。本文以機械設計基礎這門基礎課為例對機械類不同學制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方式的改革提出一些淺見。
二、課程改革總體思路和依據
機械設計基礎是培養學生機械相關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使學生能夠對簡單的機構進行分析、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理實結合的課程,是一門對于機械類學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專業課,因此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了機械類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效果。
課程的改革首先要滿足以“市場需求”為基礎。高職教育的本質是職業性教育,根本目標是培養技術型人才。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方式必須與社會發展相結合,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具體來說就是學校培養人才的計劃和方式要具有對專業相關崗位要求的針對性。因此,針對不同學制學生,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必須建立在崗位技能要求的基礎上。其次,課程改革后的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要符合不同學制學生的特點,要善于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充分發揮不同學制學生的特點。再次,優質的師資團隊、實驗實訓設備及場地的完善也是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
三、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設計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改革首先應充分做好市場調研,同時要能對未來三至五年的市場需求做出正確判斷,從而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據此來進行教學內容的重構,優化組織教學工作。其次,重構后的教學內容和實訓項目應符合不同學制學生的學習特點,要能夠切實有效地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再次課程的改革和教學的設計必須建立在優質的教學團隊和完善的硬件設施的基礎上。
(一)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內容組成的重構
三年制學生是通過自主招生和高考來到高職院校的,他們經歷了高中三年的學習,知識量相對比較豐富,思維邏輯性更加嚴密,自我認知能力更強,且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但性格偏內向,團隊協作能力較弱,實踐水平較低。五年制學生來源于初中應屆畢業生,知識儲量相對較少,邏輯思維能力較弱,但由于入學年齡小,對新鮮事物具有很強的求知欲,動手能力強,性格比較活潑,有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動手能力強。因此,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分配比重就應根據兩種學制學生的基本特點進行重新設計。以往機械設計基礎理論與實踐教學分配比為3 ∶1。根據兩種學制學生基本特點,對于三年制學生應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分配比調至2 ∶2,對于五年制學生可維持原有比重或增加理論教學比重。
(二)機械設計基礎理論教學方式和內容的設計
三年制學生經歷了高中三年的學習,自身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理論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較強,在理論教學內容方面應偏向以學生自主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項目化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以齒輪傳動章節的教學為例,齒輪的參數和設計原則等基礎性內容由授課教師負責主講,對于三年制學生課堂節奏可以適當加快。之后的齒輪設計章節,引入項目化教學。首先為學生設立教學目標,設計一對能夠正確嚙合的斜齒標準齒輪;授課方式為學生自主學習、分析、設計為主,教師全程呈跟蹤指導;學生以4~6人分組的形式開展,明確分工,通力合作。在整個自主學習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怎么將基本概念融入實際的設計中,完成該章節重要知識點的學習和鞏固,最終順利完成學習和設計任務。在針對三年制學生“齒輪傳動”章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設計應充分發揮三年制學生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強的特點,重點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團隊協作能力。
五年制學生由于高中教育的缺失,學習自主性差,學習方法和問題分析能力相比三年制的學生要弱一些,在學習過程中思想容易走神,對教師的依賴性大,但由于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強,參與積極性高,因此對于五年制學生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應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同樣以齒輪傳動章節教學為例,齒輪的參數和設計原則內容相對枯燥,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適當地放慢教學進度或重復講解,根據學生聽課效果和狀態及時調整授課節奏,盡可能地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受和消化所學內容。之后的齒輪設計章節,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利用五年制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配合教師完成齒輪具體設計章節的學習,而這個過程需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的積極配合參與為輔,最終完成教學任務。在針對五年制學生齒輪傳動章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設計應把重點放在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技巧的培養上,同時教學方式和手段使用也要以充分發揮五年制學生積極性強、好奇心重等特點為目的。
(三)機械設計基礎實踐教學方式和內容的設計
三年制學生在高中的教育是以培養理論學習能力和學習技巧為主,實際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相對較弱。技能實踐教學又是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強化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是學生職業化培養的重要環節。因此,根據三年制學生的特點,這里以“減速器拆裝實訓”為例進行教學方式的重新設計。
1.制定課程目標:完成一級減速器的拆裝及內部零件的測繪。
2.安排教學流程:拆卸-測繪-安裝。
3.設計教學方式:學生分組進行,組員3至4人為宜,其中減速器的測繪環節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從旁指導;減速器的拆卸和安裝環節由授課教師先進行示范,再由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尤其是減速器箱蓋的拆裝、齒輪和齒輪軸的拆裝以及軸承的拆裝要重點講解和示范,
4.教學目的:通過實訓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進一步鞏固理論基礎。
五年制學生初中畢業后就進入中職進行學習,在其進入高職前有三分之一的課程是實驗或實訓課,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較強。因此根據五年制學生的特點,同樣以“減速器拆裝實訓”為例進行教學方式的重新設計。
1.制定課程目標:完成一級減速器的拆裝及內部零件的測繪。
2.安排教學流程:拆卸-測繪-安裝。
3.設計教學方式:學生分組進行,組員1至2人為宜,其中減速器的拆卸和安裝環節由學生先行動手操作,教師從旁規范學生操作;在減速器測繪環節,需要以豐富的理論知識為基礎,授課教師先進行測繪示范,再指導學生進行測繪,過程中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對齒輪各參數、齒輪傳動比概念、連接等基本概念進行回顧。
4.教學目的:通過實訓幫助學生回憶和鞏固理論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四)機械設計基礎綜合大作業內容的改革設計
機械設計基礎綜合大作業是課程結束后對學生掌握這門課程與否的重要評價標準,也是對學生對整門課程的回顧和加深理解。現有的綜合作業是“一級圓柱齒輪減速機的整體設計”,包含帶傳動的設計、齒輪的設計、軸的設計及箱體的設計等課程內容,該部分教學內容更多地偏向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對于三年制學生而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切實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而對于五年制學生依舊是采用一樣的指導標準和作業評價標準,這樣對于自主學習性差、理論學習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相對較弱的五年制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學生上交的綜合作業質量不高,作業相似度高,最終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又浪費了教師和學生寶貴的時間。因此對于五年制學生,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綜合大作業需要針對該類學生的理論知識運用差、動手能力強的基本特點進行重新設計和安排。首先,提前布置綜合作業,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其次,更改指導標準,減少每個教師指導的人數,增加指導時間,確保指導質量。再次,整合理論知識運用的“同類項”,增加學生圖紙繪制量,嚴格保證圖紙質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改革,導向來自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基礎源于高職院校自身的師資隊伍水平和硬件設施建設,但最終的本質是有利于機械類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培養。因此,課程改革的根本核心是學生,不同學制的學生由于教育經歷的不同,在接受高職教育期間必然會體現出其不同的特質,包括學習、性格、習慣等。教學實踐表明,“分而教之”和“因材施教”是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針對不同學制學生教學改革的最理想的方式和最有效的手段。
【參考文獻】
[1]安宏科,談高職三年制與五年制學生教學方法異同[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04):112-113.
[2]王少巖,羅玉福.機械設計基礎(第五版)[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