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燕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知識多元化的深入發展,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也帶動了英語翻譯專業的快速發展。高職英語翻譯是考量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與語言組織能力,也是高職英語教學的核心環節,關乎于學生的未來發展。現階段,大多數高職院校在英語翻譯日常教學中,普遍運用語塊教學法,是提高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主要途徑,有效增強了學生的翻譯效果。語塊教學法主要是讓學生在英語翻譯學習中不斷的積累與運用英語語塊的有關知識內容,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翻譯專業化水準,為學生后續的英語翻譯學習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高職英語;翻譯教學;語塊教學法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翻譯教學是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與英語思維能力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但是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傳統的英語翻譯教學難以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根本需求,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高職英語翻譯教學的課堂質量與效果停滯不前。由此可見,基于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語塊教學法的應用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故此,本文主要以語塊教學法的概述展開分析,進一步提出有效地教學策略,以期促進高職英語翻譯教學良性發展。
一、語塊教學法的概述
語塊教學法是上世紀70年代被美國心理專家所提出來的一種理論,即語塊理論,當然語塊理論屬于心理學領域的專業名詞范疇。大多數心理學專家認為,詞是最小級的語言單位,在實際的生活中,人類的大腦會將單個詞進行信息加工處理,進而使詞逐漸擴大,這種想象方式可以理解為“組塊”。后期隨著語塊理論被眾多世人所接受,將其應用到英語教材中,進而生成語塊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已然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語塊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被認定為英語單詞是語法化的詞匯表達體,進而運用語法的標準與規范要求將各個英語單詞進行科學編碼,進一步形成新的語塊。在高職英語翻譯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語塊教學法獨特的優勢特點,讓學生掌握詞匯的組合能力,完善學生的英語思維,帶動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在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運用語塊教學法的措施
(一)增加學生的英語詞匯量的積累
在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合理運用語塊教學法,利用語塊教學優勢的穩定性與連接性,能夠降低學生在翻譯詞匯時的難度,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所翻譯句子的真實意義。因此在高職英語日常教學中,教師講解與翻譯英語段落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擴展語塊詞匯的積累,讓學生養成語塊學習的意識。在傳統的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掌握與記憶英語詞匯,以至于學生的英語翻譯效果并不理想。在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合理運用語塊教學法,讓學生在英語段落中學會語塊的辨認與分析,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與效果,增強學生的英語詞匯的運用能力,積極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增加學生的語塊詞匯量的積累,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講解英語詞匯“give up”時,教師還可以運用語塊教學法,向學生講解英語語塊的擴展詞匯如“give in”,讓學生總結關于“give XX”的用法,當學生積累與掌握這種結構類似的英語語塊時,便于學生在短期時間內積累與擴展英語語塊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效果
大部分高職學生在記憶與學習英語詞匯時,常常運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種記憶方式不僅拉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又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學生無法真正掌握與理解英語詞匯的真實意義,這也增加了學生翻譯句子的難度。基于此種教學背景,高職教師在英語翻譯教學時,應該合理運用語塊教學法,將課文中難以理解、難以翻譯的英語詞匯放在句子當中,讓學生通過聯系課文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英語詞匯,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效率。
例如:在教師在講解翻譯“A candle lights others and consumes itself”英語句子時,學生如果不認識“consumes”這個單詞,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聯系句子內容,運用語塊教學法推敲出句子前面的意思是一根蠟燭照亮別人,這時學生就會順著這句話意思的理解,推敲出此句話真實的意思“蠟燭焚自身,光亮照別人”。教師在英語翻譯教學時,合理利用語塊教學法,讓學生掌握利用語塊的學習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增強學生英語翻譯的準確度。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語塊教學法合理運用到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讓學生掌握語塊的學習方法,不僅有利于增加學生英語詞匯量的積累,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提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推動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 雒妮.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語塊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科教導刊,2018(22):131-132.
[2] 彭璽.高職英語翻譯之語塊教學初探[J].中外交流,2018 (41):15.
[3] 孫翠芹.語塊教學法在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青春歲月,2017(35):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