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體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人文光環(huán)是當前思政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文章結合人文關懷基本概念和特征,指出人文關懷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的影響力和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教育;人文關懷;教學價值
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是素質教育理念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的核心人才,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已經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以培養(yǎng)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為主要教學目標,但是思政教育課程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學過程中缺乏核心理念,為此高職院校需要重視人文關懷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教學水平和質量。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新時期下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目標,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大學生人數(shù)的增加,我國對大學生的質量需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傳統(tǒng)人才培養(yǎng)方案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尤其是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廣,更加體現(xiàn)了大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只有將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充分運用到大學生專業(yè)知識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方面,才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為我國社會各職業(yè)崗位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將人文關懷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能夠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還能夠對學生長久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此高職院校需要積極開展具有人文關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從大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兩個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逐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yè)觀,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讓大學生更好的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二、基于人文關懷的大學生思政教學策略
人文關懷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大學生思政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課程,如何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需要積極發(fā)揮思政課程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結合大學生實際需求,制定思政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環(huán)節(jié),深入貫徹生本教學理念,從而實現(xiàn)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拓展思政教育內容,吸引學生課堂參與
開展思政教育時,高職院校應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一要了解大學生學習需求與心理特征,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尊重學生個性與主體地位,認真傾聽學生訴求,盡可能地幫助他們積極學習與生活中的困難;二要善于追蹤熱門事件,尤其是國家政策或影響力深遠的大事件,借助此些內容切入思政教學,比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與思政教學內容相融合,進一步豐富思政教學內容,提升思政教學吸引力與影響力,從而準確、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三觀,使他們成為合格的大學生;三要主動拓展思政教學內容,結合教學要求與學生興趣愛好主動引進多樣化內容,不可拘泥于教材內容,尤其是增強人文素養(yǎng)水平,以達到通過思政教育內容提升學會人文知識,這里所提及的人文知識主要包括天文、地理與歷史等,要注意的是,人文知識密切相連著人文素養(yǎng),二者相互促進,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并掌握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對高職學生后期學習與發(fā)展大有裨益??傊呗氃盒峁θ宋木窠逃闹匾?,多渠道促進人文關懷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發(fā)展,切實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
(二)樹立人文關懷教學理念,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
自我國提倡素質教育理念以來,生本教學思想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人文關懷教育理念下要求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能夠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和尊嚴,主動摒棄傳統(tǒng)落后的應試教育理念,堅持將大學生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逐步和大學生建立亦師亦的和諧管理,激發(fā)和調動大學生學習熱情,加強大學生對思政教育課程學習的興趣。如高職院校教育管理者要重視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自上而下達成思政教學共識,主動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推廣和宣傳人文關懷的教學價值和教學意義,如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開放性和共享性等功能,在學校網頁主面、微博等公共平臺發(fā)布各種關于人文關懷的教育實踐案例,鼓勵思政教育工作者組織和開展有效的人文關懷教育活動。
(三)優(yōu)化思政教育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教學模式應影響課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主要因素,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往往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他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堂中,學習與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但傳統(tǒng)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一直延續(xù)灌輸式教學模式,即教師以教材為依據(jù)進行教學內容傳遞,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教育作用發(fā)揮與學生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力性提升?;谌宋年P懷的思政教育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摒棄傳統(tǒng)單一化的教學模式,通過趣味化的教學活動加強了師生互動,使學生轉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通過良好的交流互動形成了和諧的師生相處模式,拉近了師生距離,使教師榜樣作用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通過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營造了平等、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通過互聯(lián)網技術的應用,師生保持著即時溝通,能夠隨時交流或分享,這樣一來,教師能夠全方位了解與掌握學生心理特征與需求,在此基礎上開展針對性教學,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質量與人文關懷水平。
(四)創(chuàng)新人文關懷思政教育活動,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水平
我國教育部對大學生思政教育課程提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要求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要格外注重大學生思想道德提升,培養(yǎng)社會主義時代下優(yōu)秀的青年群體,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政政治教育中的滲透,是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政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為此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管理者要逐步意識到人文關懷教育的重要性,積極組織和開展豐富的思政課程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大學生思政教學水平和質量。一方面,思政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技術,從網絡中挖掘豐富的人文主義教學素材,將大學生思政教育與生活案例結合起來,加強學生對思政教學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組織和開展豐富的思政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加強對人文關懷的感受。
(五)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穩(wěn)定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學習壓力、就業(yè)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現(xiàn)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本文認為應該充分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多與學生交流溝通,疏導他們心理壓力,使他們以愉悅的心情學習與交友,同時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落實到實際就是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學生個性特征與興趣愛好制定與時俱進的心理建立教育模式,進一步體現(xiàn)人文關懷。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具體開展過程中應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注重客養(yǎng)講授的同時強化實踐教學,進一步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情感體驗,幫助他們塑造健康人格;同時應貫徹落實心理咨詢及輔導,積極宣傳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多渠道了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如接通心理熱線等,真正豐富學生心理咨詢或輔導體驗,從而主動接受咨詢與輔導,達到降低壓力、穩(wěn)定心理狀態(tài)的目的。
(六)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培訓,提高思政教育者人文素質
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環(huán)境中,思想教育者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對大學生思政學習效果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備優(yōu)秀的教學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才能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xiàn)人文關懷理念,將人文主義思想傳遞給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一方面高職院校要重視人文關懷理念的宣傳和推廣,通過組織各種教師培訓活動和專題講座活動,針對教師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進行綜合培訓,并通過實施相應的考核計劃,將人文素養(yǎng)滲透到思政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從而實現(xiàn)思政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建立一支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團隊,聘請優(yōu)秀的教育學專家、榮譽教授等,統(tǒng)一管理整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規(guī)范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流程,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水平和質量;此外還需要加強和其他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交流,主動學習其他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逐步建立其適合本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政教學隊伍。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下人文關懷理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素質教育理念在高職院校教育中的具體運用,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加強和鞏固大學生專業(yè)知識及實踐能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積極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結合人文關懷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主動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明確大學生思政教學目標,豐富大學生思想教學內容,發(fā)揮思政教學在大學生全面成長過程中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韓鳴.人文關懷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J].智庫時代,2017(11).
[2] 印璇.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策略[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17(10).
作者簡介:張洋(1984.03- ),女,天津人,大學本科,天津海運職業(yè)學院,助理政工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