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古詩詞中的景色以及意境都是審美教育最好的素材,因此應抓住語文中古詩詞的教育,促進審美教育的開展。本文以蘇軾的詞為例,研究如何將審美教育與語文教學結合。
關鍵詞:古詩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3-009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079
一、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意義及要求
現在,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已經列入語文課程標準之中,希望通過提高學生審美情趣達到令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目的。古詩詞以及現代文學中的佳作均能將藝術、自然以及社會中的不同的美融合起來,利用文字將美表達出來,并在其中注入作者的思想以及對待人生以及世界的態度,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激發其創新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應達到以下幾個要求。其一,需要讓學生有一顆發現美的心,也就是需要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讓學生能憑借自己的想象以及生活閱歷,再加上老師審的引導,可以充分發掘作者所寫內容中的美。其二,應升華學生發掘和感知到的美,讓學生開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的尋求美。這需要培養學生看到身邊的景物能有自己的感悟,并能將自己的感悟落在紙上。
二、以蘇軾的詩文為例探討審美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探討審美教育小學生聯想能力的培養工作。古代詩人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其中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中的想象力是本詞的一大亮點。詩人在月下,喝酒賞月,看著天上的明月,不由得沉醉于月色之中,其對自然美景的熱愛體現在其詞中的每個文字。詩人看此美景,自然而然地開始遐想月亮的乃至天上的事情,其開始好奇天上現在是何年何月,又試想自己能夠乘風歸去,真切地感受天上的美景,可又恐那月宮上的宮殿森嚴,寒冷寂靜,如此想來還是現在有親人陪伴的日子更好。短短幾句體現了詞人這種對天上和人間生活徘徊之后的態度。而后發出感慨,世事本就無常,立足現實,感慨人聚人散的無奈,但詩人轉念一想,如果親人都健康平安,不在一起又有何妨,能一起賞一輪明月也是一件快事,這種情懷世人皆有,但這種亦真亦假的表現形式似乎將思念之情寫得更加真切,并在結尾能將想象落回現實將其豁達的胸襟體現得淋漓盡致。教師可以結合自己身邊的離合故事引導感受作者的心境,讓學生體會人和人的情感,再結合嫦娥的神話故事,試想月亮傳信,以寄相思之情,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的目的。
以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探討審美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審美情感以及理解力。每一首詩詞都蘊含著一種美。作者將其自身的經歷融于其作品之中,通過作品,體現出諸如善良、忠君、愛國、黑暗、積極以及消極等許多內容。教師在進行講授時需利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領悟作者的意義。蘇軾此文具有開闊宏偉的意境。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宏偉的場面似乎是古代一個個英雄在時間的長河中越走越遠,作者又感慨一時多少豪杰,而后作者又想起三國周郎赤壁,通過這一系列線索引導學生發現詞中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慨嘆時所運用的筆法,感受其如何將抽象的時間形象化,而后體會作者對古人能夠建功立業的敬仰,但落在作者自己身上時,作者用了一句人生如夢,來表達自己被貶的愁緒。蘇軾能夠將自己的境遇與古人以及景色等聯系起來,表述自己的心境,這是基于其有自己的審美感知以及想象,應通過本詞的學習,讓學生領悟其中作者的審美,并讓學生逐步培養自己的審美情感并逐步提升審美理解力。
以蘇軾的《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為例探討審美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以及感悟力。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同樣,在開展審美教育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盡量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會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蘇軾在《浣溪沙(其一)》中,用“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描寫了陽光照入潭水中,將潭水映成深紅色,魚兒在暖暖的潭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的景色;《浣溪沙(其三)》中,用“麻葉層層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的詩句,描寫了農家麻葉在雨水滋潤下泛著光澤,村子里處處飄蕩著煮繭的清香的景象;在《浣溪沙(其五)》中,用“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的詩句,描寫了雨后柔軟的青草和整齊的莎草,以及被雨水滋潤過的即使有人策馬飛奔過后也不會揚塵的潔凈馬路。相信這樣的景色,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只是學生缺乏在平淡生活中發現美和表達美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首詩讓學生嘗試著觀察和欣賞自己身邊的美景,發現朝陽、黃昏、暮靄、冬雪、春雨、夏花等隨處可見的自然景觀和生活事物中的美。
三、結語
審美教育是學生培養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古詩詞的學習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通過學習逐步培養自身的審美想象力,而后再逐步培養自身審美的情感以及對美的理解的能力,這就能使學生在具備審美能力的同時,還能將審美能力運用于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之中,熱愛生活,感受生活之美,落于紙上,寫出其對大自然以及生活的熱愛和感悟,從而使其能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曉燕.鑒賞詩詞,升華審美意識[J].教書育人,2018(22).
[2]姜松林.挖掘詩詞資源,培養語文審美能力[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8(3).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駱愛芳(1988.5— ),女,漢族,河北平鄉人,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