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有效地開展討論式學習方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促進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尤其在培養學生創新、創造性思維方面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高中歷史課程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積極地組織各種討論式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并在討論學習中有更多的思考和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歷史;討論學習;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10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98
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教師要讓學生能夠以學習的主人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通過組織和開展討論學習,激發學生的研究探索意識,給他們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讓他們在討論學習中體會到主體的作用,增強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師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要有更多的創新和創造,當然,這些創新創造都要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討論法作為一種有利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創新精神的教學法,符合中學教學實際,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但在使用討論法之前,我們有必要認真探討一下這種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一、教師和學生充分認識討論式學習的重要意義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充分認識到討論式學習的重要意義。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只有能夠充分認識到討論式學習的必要性和價值,才能主動在教學中應用這一方式,并主動地給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避免將教師自身置于學習主體的地位,而讓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學生只有能夠發現并體會到討論式學習的好處和樂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從而在討論學習中真正有所收獲,提高討論學習的有效性。如果缺乏討論,學生也容易缺乏思考。他們的學習可能只是被動地吸收歷史課本上的觀點和內容。因此,積極組織討論式學習活動,也是對學生認真思考、探索發現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的促進。
上課時教師要善于啟發。問一個學生辛亥革命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他能夠準確地復述出來;但是若讓他以辛亥革命為參照,解讀當今某一時事時,他就可能無法正確地表述出來。所以,從完成歷史教學的深層次目標的角度來看,學生不僅要學習歷史事實,也要從中獲取經驗,能夠借助歷史的經驗教訓來分析當前的社會現狀。這樣才能真正將歷史這門學科的精髓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夠真正學以致用。
二、教師要科學合理設計討論題目,做到討論的高效運行
題目的設計要科學合理,要真正體現出教學的目標和討論的價值。在題目的設計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教材的具體內容,并圍繞著教學計劃的實踐,圍繞著如何才能夠促進學生更多地探索和思考的目標實現上,進行題目的設計。
(一)注意題目設計的綜合性特點
如“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初,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存在錯誤傾向,而東方國家的資產階級卻表現出極大的革命性。試結合史實分別指出這種錯誤性與革命性的表現,并分析其原因。”此題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現代史》和《中國近代現代史》中六章十節的相關內容,這就能夠幫助學生打通因教材章節所帶來的知識割裂,使相關的知識體系化、網絡化。
(二)在題目的設計中要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
高中歷史這門學科的學習,不僅包含著大量的歷史知識,同時也包含著其他學科的交叉的知識內容。語文、地理、經濟、政治等內容都可以包含在其中。通過對蘇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列寧新經濟政策的討論,聯系到我國1958年的大躍進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使學生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到教訓,得到啟示,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進而可以正確、合理、科學地看待我國曾經出現的職工下崗和再就業等社會現實,讓學生對于社會現象的理解能夠從教材中得到更多的啟發。
三、討論之前有充分的準備,可以提高討論的有效性
要真正發揮討論對學習的作用,把討論式學習的效果體現出來,教師和學生都要在討論之前有充分的準備。課堂討論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搞好課堂討論必須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準備工作主要有:事先公布課堂討論題目,提出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讀的參考資料,提供某些帶啟發性的思考點。這些需要教師提前認真做好,并在這樣的基礎上,事先確定幾個同學在課堂上發言,其余的人作為補充發言者;或者可以按照學生的座位情況把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在小組中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并進行合理的分工。為了促使各個小組順利完成討論任務,教師可以給他們準備好相應的資料,也可以讓學生提前在課下查找資料。教師和學生在討論之前都有相應的準備,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討論教學的順利完成。所以,在討論之前的精心準備必不可少。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能夠與學生有一些約定,對保證討論的各個環節順利實施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形成一定的討論學習的規范,教師和學生都要按照規范高效地執行。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對課堂的規范進行優化,高效地完成各種教學的任務,對于討論的題目也可以反復修訂,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總之,在高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給予充分的重視。只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學生的成績提高才能夠有所保障。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引入討論式教學,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發揮,讓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有更多思考和綜合能力的進步提升,獲得更多的進步成長。
參考文獻:
[1]孫菀臨.高中歷史多元文化教育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2]李秀華.高中歷史教學中討論式教學法探析[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1(6).[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賈欣欣(1983.6— ),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中學二級,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