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博
[摘要]水彩畫教學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提高學生的造型、色彩及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其工具簡單、攜帶方便及畫面效果透明、清新、明快、潤澤等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師開展教學也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因此,利用水彩畫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簡單易行。
[關鍵詞]工具材料;表現技法;構圖;審美能力
水彩畫是用水調和透明顏料作畫的一種繪畫方法,簡稱水彩。由于色彩透明,一層顏色覆蓋另一層可以產生特殊的效果,但調和顏色過多或覆蓋過多會使色彩骯臟,水干燥得快,所以水彩畫不適宜制作大幅作品,適合制作風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畫作。如何在水彩畫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是美術教師應始終把握的重點問題。
一、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意義
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下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等能力培養的教育。尤其是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在目前的美術教學中,卻存在著忽視美術技能、繪畫技法、創新思維、審美能力培養的現象,一些美術教師仍然保持著陳舊的教學理念,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繪畫技巧上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即使是對學生進行了一定的審美培養,也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要改變這種現象,需要教師將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上重要的工作日程。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將伴隨人的一生,人們的衣著、服飾、容貌、心態、言語,都體現著一定的審美思維,展現著人的精神審美。可以說,審美能力的塑造不僅包括正確的審美意識,還包括健康的價值取向和敏銳的洞察能力。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不僅有利于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而且能進一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使他們具備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高尚情操,提升他們保護自然和塑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及能力。基于此,美術教師要立足實際教學情況,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策略,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加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學中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二、水彩畫教學中培養審美能力的原則
教師要想讓學生獲得較好的審美能力,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遵循審美能力的培養原則開展教學。
1.情感性
眾所周知,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依賴于他們對現實生活存在的情感感受。我國近代教育美學家蔡元培也曾經說:“美育者最終應該以陶冶情操為根本目的。”通過藝術和情感的相互融合,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情感反應,將美術創作活動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在有限的教育范圍內,開展無限的美術教育活動。
2.互通性
審美能力不單單存在于美術學科中,在語文、英語、德育等其他學科中都有所涉及。這也印證了“美是互通”的原則,代表了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上所要重視的一系列問題。因此,審美能力的培養也需要和其他學科相互配合。美術教師必須要尊重審美互通的發展原則,和其他學科教師一起開展豐富多彩的審美活動,將美術審美能力教學中的互通性充分展示出來,提高美術教育教學效果。
3.實踐性
對于美術審美教育而言,實踐性是教育思想中的重中之重。美術教學離不開實踐,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觀察、學習探討,加深他們對審美教育的感受。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書畫展、美術校內展覽等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積極參加美術理論學習和實踐。
三、如何通過水彩畫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教育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材料性是美術教育的一個獨特的特點,使用不一樣的材料進行創作,會使得作品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和美感。以水彩畫教學為例,通過讓學生體驗水彩畫創作,在水彩畫創作中全面提高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1.了解水彩畫的發展
第一階段為“古代水彩畫”。這個時期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印度、希臘、波斯和中國。我國戰國時期的帛畫,可以稱得上是“古代水彩畫”。無論從設色以及畫面的風格,都體現出水彩畫語言的獨特魅力。
第二階段為“近代水彩畫”。這個時期的水彩畫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狹義上的水彩畫,是指用水和水彩顏料調和在特制加工的水彩紙上所畫的圖畫。經過畫家的實踐總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彩畫技法,同時結合光色的運用以及素描光影等造型因素,使畫面充分發揮水的作用,形成獨特的審美趣味。這些因素有機結合,形成了現代水彩畫的獨特風貌。
第三階段為“當代水彩畫”。當今世界水彩畫融入了更多時尚的因素,由于新材料新工具的運用,再加上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流,使水彩畫更加豐富,更加五彩繽紛。各個國家都有了各自的發展拓寬,既有本民族的,又有異域文化的結合。無論從內容形式還是技法風格上都有新的突破,可謂百花齊放。中國水彩畫家充分借鑒中國畫中大量的技法和文化內涵來豐富水彩畫的語言,例如,潑色、轉印及飛白等方法在繼承西洋水彩畫基本特質的同時,又具有中國民族特色,水彩畫的發展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2.教給學生水彩畫的方法步驟和基本技法
在教學中,教師可先通過范畫和講解,使學生了解、掌握水彩畫的三種基本方法,即干畫法、濕畫法、干濕并用法。干畫法即首次涂色干了后,再涂第二遍色,反復重疊下去,其特點是不流、不混、作畫從容,缺點是表現力差一些;濕畫法即首次上色未干,就接著涂第二遍顏色,反復涂色下去,其特點是畫法略顯著急,需要學生對水分和時間有較好的控制,對學生的繪畫技巧要求高;干濕并用法即有的地方用干畫法,有的地方用濕畫法,這種畫法快慢結合,手法表現力強、效果好,學生易于掌握。通過示范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水彩畫技能。如干畫法、濕畫法的不同運用與不同效果。干畫法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可以多層疊加,這種方法是學生最容易掌握的一種技法。不過這種畫法多次的疊加會使畫面變得臟污、浮色和呆板;濕畫法顧名思義是在還沒有完全干透的情況下著色的方法,也就是在畫第一遍色未干時再畫另外一種不同的顏色,兩種顏色相互交融,形成獨特的美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點放在干畫法與濕畫法的結合上,指導學生干畫法與濕畫法要恰到好處,要胸懷整體,從局部畫起,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精力集中,畫出的效果爽朗流暢。
3.幫助學生從審美角度欣賞水彩畫
一個畫種能夠獨立存在的前提,就在于它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審美特征,即該畫種的本體語言。水彩畫本體語言由水彩畫獨特的工具材料、繪畫技法及其所依賴的美學觀念構成,三者有機結合,使水彩畫煥發出獨特魅力。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帶領學生觀賞水彩畫,讓學生體會畫作帶來的透明、水色交融、清新淡雅的視覺效果,這樣的效果是其它畫種難以實現的,這也正是水彩畫的藝術個性所在。蔣躍先生曾指出,水彩畫的語言特質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水彩畫在審美觀念和哲學觀念上屬西方繪畫造型體系,在構圖、色彩、造型等方面與油畫基本相同,通常以立體造型為手段,觀察、研究和表現自然界中的物體;一方面水彩畫以水溶性顏料和水作為繪畫的媒體,在視覺效果上顯示出透明、流暢、滋潤等獨特的藝術情趣,并與其它畫種拉開了距離,是一種“詩話性語言 ”。不同的水彩畫家自身的文化素養、認知方式、審美觀念等各有差異,使得水彩畫本體語言豐富多彩。因此,這樣更利于教師從審美理念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水彩畫的藝術性和感染力,領會水彩畫的語言表現力。
4.在繪畫實踐中張揚個性,培養審美能力
通過實踐讓學生嘗試用一些特殊技法繪畫一些肌理。如酒精、鹽、松節油、菜湯的噴濺,塑料包裝物的肌理,有規律的印章刻印法,用蛋清或蛋黃調色加厚處理,利用丙烯和樹膠調色等。開始動筆時一些學生膽小,怕弄臟畫面。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典型示范,盡量讓學生“動”起來,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繪畫。例如用松節油、菜湯噴濺在紙上,一開始在白紙上噴濺或在畫過顏色的紙上噴濺,再用水彩顏料覆蓋,畫面出現排斥第二層顏色的斑點露出第一層的顏色,自然而然地出現一些豐富的顏色對比和所需要的肌理。通過水彩畫學習,指導學生用特殊技法作畫,幫助學生擴大視野,強化創造美的意識。
總之,美術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必須學習的課程,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水彩畫教學中,要通過對材料、技法的掌握來體現不同的畫面效果,使學生獲得審美體驗,進而提高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詠紅.水彩畫技法入門[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0.
[2]方青青.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師,2016,(23).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