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培育學生解決問題的本領是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做的教學內容。本文主要通過積極鼓勵學生收集和利用資源;巧妙的設計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問,利用有效資源,促進學生突破思維難點,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建構知識,促進學生深度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動手操作
一說到數學,大家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是:哦,數學啊,那就是計算唄!是的,在數學學習中,可以說每個知識點都離不開計算。那除了計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解決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的學生很薄弱,也很害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他的數學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時是不同步的,明明有想法,也做得很好,可一站起來,腦袋一片空白,不知從何說起,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他們原本滿懷希望地想得到老師的表揚,但卻因為自己的不會說而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他們就討厭數學,厭棄數學,特別是要說理的數學解決問題,更是避而遠之。那要如何更有效地改變這一現象呢?談談本人的一些經驗:
一、
創設良好的開端,引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把良好的情緒帶入課堂,用愉悅的心情去熏陶和感染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帶著美好而輕松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發現,如果有別班的老師或是外地老師借用班級學生上課,學生們個個生龍活虎,精神飽滿,上課狀態都能保持最佳。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我們的學生喜歡新鮮感。
二、
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其實,不管學什么,都需要一種情境。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能決定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否,特別是小學生,如果我們能把問題編成生動形象的童話故事和動漫故事,那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提高。例如,在“年、月、日”的學習中,可以問:“你猜猜老師今年幾歲了?”“你幾歲了?生日是什么時候”“到現在你們過了幾個生日呢”學生一一回答后,教師又說:“孩子們,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有幾歲,就過了幾個生日?可是小明到12歲,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想不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孩子們一聽,個個興奮不已,一雙雙求知的眼睛忽閃忽閃地看著你,等著你那神秘的解答。
三、
增強語言藝術感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學生這樣評價老師:我們的老師很漂亮,而且她的聲音很好聽,我很喜歡上她的課……老師的外在形象固然重要,語言也是教學中的關鍵問題。一個老師在上課時,語言溫和,富有幽默感,親力親為,那么學生就會感到輕松,有親切感。特別是我們的女教師,如果能結合肢體語言和豐富的表情以及優雅的手勢來,聲情并茂地把一節課上得淋漓盡致,有聲有色,我們的學生哪有時間開小差、做小動作,想不聽都很困難的。
四、
動手操作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多少都會借助一些直觀的教具進行教學,這樣更便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記憶。同樣,學生也可以借助身邊的學具進行學習,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對比、記錄、討論、思考、交流等形式從中發現并獲取知識。本人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基本上讓學生通過畫圖來解決數學問題,借助圖來理解題意,說題意,如果會說出圖意,那么他們也就會解題了。
五、
巧妙地設計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
一個問題的提出可以好幾種,選擇一種有價值,又能讓學生一聽就明白的問題極其重要,這樣可以讓學生少走彎路就解決了問題。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一課時,教師在教學中反復提出一些簡單無效的問題“明白了嗎?”“你知道了嗎?”等等……這么無趣的問題只會讓我們學生感覺幼稚,甚至懶得回答問題。如果換成,“通過你的仔細觀察,你覺得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有哪些相同點?”。這樣的問題應該更能吸引學生去探索和研究發現。
六、 利用有效資源,促進學生突破思維難點
在《整十數加、減整十數》這一節課。當中有這樣的一個環節:當學生列出算式“10+20”后,教師問:“為什么用加法算?”學生:“因為是一共,所以用加法算。”對于這樣的回答,表面看上去很完美,但如果連續提問幾個學生都是這樣的答案,那就會感覺啰嗦,特別是班級的好生,他們會不屑一顧,不想聽你上課。所以教師就要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利用情境圖來理解“要想知道紅花和黃花一共多少朵?就是想知道紅花和黃花放在一起,一共有幾朵的意思,所以要用加法計算。”這樣的陳述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會更容易理解。再比如,在學習《面積》一課時,老師先出示游戲規則讓學生讀:分別選出男女生一名當代表。比賽哪一方的同學能更快地涂滿長方形,此時學生們都躍躍欲試。接下來老師很神秘的拿出一大一小兩張長方形的紙,然后把大的那張給男隊同學,這時全班女同學都哈哈大笑起來,男同學們則開始抱怨這樣的比賽不公平!老師利用孩子們感興趣的比賽的形式把他們引進課堂,一下子就把他們的心收住了,跟炸開鍋似的叫起來,因為他們一眼看出:要看比賽公平不公平,實際是看這兩張紙是不是一樣大。也就能明白: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然后過渡到面積的概念,雖說以前沒學過這方面的知識,但因為好奇,所以孩子們很快就陷入積極的探索狀態之中。
總之,任何的教育教學,都不是給學生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要啟發他們主動去深入思考探索。再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事物的規律和特征,從而感知有趣的數學世界。
參考文獻:
[1]曹文,李瑞龍.對數學課程中“解決問題”的探討[J].云南教育,2006.
[2]敖奇娟.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速讀(下旬),2017(4).
[3]孫政.數學課堂中數學文化的滲透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5(32).
作者簡介:
林寶琴,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城關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