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
【摘 要】目的:研究熊去氧膽酸聯合腺苷蛋氨酸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對象,并采用“電腦隨機法”將80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進行分組,主要包括兩組,其中觀察組、實施熊去氧膽酸聯合腺苷蛋氨酸治療;對照組、實施熊去氧膽酸治療,分析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肝功能指標水平相比對照組有所降低,(P<0.05),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IL-17低于對照組、TGF-β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妊娠結局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熊去氧膽酸聯合腺苷蛋氨酸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同時能改善妊娠結局,值得研究。
【關鍵詞】熊去氧膽酸;腺苷蛋氨酸;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combined with adenosine methion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during pregnancy. Methods: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during pregnancy were selected as the patients or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nd 80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during pregnanc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computer random method". Control gro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treatment,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liver function index level of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during pregnan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P < 0.05),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l-17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GF-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pregnancy outco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combined with adenosine methion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during pregnancy is very significant, and can improve the outcome of pregnancy, which is worthy of study.
Key words: ursodeoxycholic acid; Adenosine methionine; Treatm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during pregnancy
【中圖分類號】 R197.8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032-01
研究顯示,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為臨床常見病,其發病機制較多,主要包括性激素因素、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以膽汁酸上升、皮膚瘙癢等作為臨床表現,其主要發生于妊娠中期,發病率約為0.8至12%。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不僅易增加新生兒并發癥,比如宮內窘迫、窒息、早產等,同時對自身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現已受到臨床廣泛關注[1]。本文通過分析兩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的各項情況,總結其治療效果,具體見下文描述。
1 資料/方法
1.1 基線資料
將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或研究病人,分組原則為“隨機方式”,分為40例觀察組患者、40例對照組患者。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和家屬均知情同意研究,均為自愿。②符合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過敏性體質。②伴有其他嚴重疾病,比如惡性腫瘤疾病、造血系統異常以及血液系統疾病。③配合度較差,無法順利完成研究。
觀察組40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年齡值在25歲至33歲,平均為(29.21±1.34)歲;病程3-28天,平均病程(15.56±1.32)天。
對照組40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年齡值在26歲至33歲,中位為(29.64±1.47)歲;病程3-29天,平均病程(16.12±1.85)天。
將2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病程、年齡等資料進行對比和分析,用P>0.05表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可比性成立。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方法
實施熊去氧膽酸治療(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73318,2012-01-29;生產單位:輔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藥品特性:化學藥品,50MG),用法用量為每日3次、每次0.25g,共治療2周為一療程。
1.2.2 觀察組方法
實施熊去氧膽酸聯合腺苷蛋氨酸治療,熊去氧膽酸治療方法同上。腺苷蛋氨酸(注冊證號:H20110459,2011-10-24;藥品特性:化學藥品,0.5G):將250mg的腺苷蛋氨酸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行靜脈滴注,每日2次,共治療2周為一療程。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組、對照組兩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肝功能指標、血清炎性因子以及妊娠結局。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結果中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檢驗,檢驗指標中肝功能指標、血清炎性因子以及妊娠結局數據存在差異,用P<0.05表示;數據無差異,用P>0.05表示,上述數據均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分析和統計。
2 結果
2.1 對比2組肝功能指標
治療前,兩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肝功能指標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TBA(10.21±1.34)umol/L、 ALT(48.51±1.34)U/L、AST(38.22±1.34)U/L、TBIL(8.22±1.04)umol/L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比較兩組血清炎性因子
治療前,兩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IL-17(2.03±0.21)ng/L低于對照組、TGF-β(5.88±1.31)ng/L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
2.3 對比2組妊娠結局
觀察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妊娠結局(剖宮產1例,所占比2.00%;早產1例,所占比2.00%;新生兒窘迫1例,所占比2.00%)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臨床對于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有研究認為,其發生機制主要與機體雌激素水平升高所致膽汁的流出受到阻礙以及肝內膽汁酸代謝障礙具有密切關聯,繼而誘發免疫功能變化以及膽紅素代謝異常,若治療不及時,嚴重威脅母嬰健康[2]。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方式尚無明確機制,但主要以護肝、改善母嬰癥狀、改善妊娠結局、利膽等作為治療目的。
熊去氧膽酸為親水性膽汁酸,其具有十分顯著的利膽效果,其作用機制主要是產生利膽作用,從而使膽汁酸毒性得以降低,干擾膜脂質的合成,使肝細胞膜處于穩定狀態,能夠有效減少肝細胞損傷;同時能夠有效抑制內源性a-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2活性,使肝細胞凋亡減少;另外,該藥物還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能夠使肝組織中毒性T細胞和活化T細胞對肝細胞的損傷減少[3]。腺苷蛋氨酸是由三磷酸腺苷、蛋氨酸所產的化合物,其在轉硫基生化以及轉甲基生化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其中轉甲基生化能夠使細胞膜的流動性得以增強,在膽汁轉運中具有重要參與價值,避免膽汁淤積;而轉硫基生化過程能夠生成多種內源性解毒劑,例如谷胱甘肽、半胱氨酸等,能夠使肝細胞解毒功能得以提高,進而達到保護肝細胞的目的。二者聯用,能夠起到相互協同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從兩組肝功能指標來看,觀察組經治療后,肝功能指標均明顯下降,優于對照組,主要是由于熊去氧膽酸為雙羥基膽汁酸,其能夠對人體肝細胞功能進行保護,能夠促進受損肝組織恢復正常,在急慢性肝炎的治療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使肝細胞損害程度得以減輕,進而達到提高患者肝功能的目的。將其與腺苷蛋氨酸進行聯合應用,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標[4]。兩組血清炎性因子的比較中,觀察組治療后IL-17水平低于對照組、TGF-β水平高于對照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免疫學機制中,主要是將Th1/Th2型細胞因子失衡理論作為依據,而隨著我國對免疫學機制的研究不斷深入,研究顯示,在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發生和發展中,Th1/Th2型細胞因子失衡為引起患者肝功能受損的主要因素之一。IL-17主要由Th17所分泌、TGF-β主要由Terg細胞所分泌,上述兩項指標的穩定能夠使機體免疫狀態平衡和Th17/Terg平衡狀態得以維持;二者指標水平的失衡狀態能夠對機體自身免疫反應造成直接影響,進而導致肝細胞發生免疫性損傷,繼而引發膽汁酸代謝異常,最終引發肝內膽汁淤積。故此,對Th17/Terg平衡狀態進行調節十分必要,能夠為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治療提供新依據。研究中,兩組經治療后,觀察組妊娠結局優于對照組,主要表現在觀察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剖宮產率、早產率、新生兒窘迫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熊去氧膽酸聯合腺苷蛋氨酸能夠有效改善妊娠結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同時能夠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標。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TBA(10.21±1.34)umol/L、 ALT(48.51±1.34)U/L、AST(38.22±1.34)U/L、TBIL(8.22±1.04)umol/L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IL-17(2.03±0.21)ng/L低于對照組、TGF-β(5.88±1.31)ng/L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妊娠結局(剖宮產1例,所占比2.00%;早產1例,所占比2.00%;新生兒窘迫1例,所占比2.00%)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熊去氧膽酸聯合腺苷蛋氨酸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1]張玲云, 詹欣. 熊去氧膽酸聯合腺苷蛋氨酸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臨床研究[J]. 醫學研究雜志, 2017, 46(11):157-160.
[2]陳志敏, 牛陽, 劉肖,等. 熊去氧膽酸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與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臨床研究[J].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7, 44(6):642-646.、
[3]劉燕. 熊去氧膽酸聯合腺苷蛋氨酸對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肝功能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 醫學臨床研究, 2017, 34(8):1523-1526.
[4]葉艷菊, 俞建平, 徐玉敏,等. 熊去氧膽酸聯合S-腺苷蛋氨酸治療膽汁淤積型藥物性肝損傷的療效分析[J]. 肝臟, 2017, 22(12):1090-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