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婷
【摘要】當下各種教學觀摩研討活動風起云涌,可留心觀察后,發現不論是觀摩課、展示課,還是競賽課,第一課時的教學往往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致使很多語文教師對第一課時教學究竟應該怎么上感到困惑和茫然。
【關鍵詞】第一課時;小學語文; 切入點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現狀分析
小學語文課文的教學時間通常來說需要兩到三個課時。為了能夠讓課程出彩熱鬧,老師們往往會選擇第二課時來進行公開課、觀摩課的授課,從而導致第一課時不被重視成為一種常態。有些老師對第一課時沒有清晰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對于教學效果也不關注,然后寄希望于后面的課時對教學效果進行補救,甚至會把兩個課時的內容都放在第二課時,導致第二課時需要教授過多的內容,學生囫圇吞棗,上課效果甚微,出現欲速則不達的現象。因此合理安排第一課時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第一課時需要制定怎樣的教學目標,需要教授怎樣的內容,怎么樣安排才是合理的呢?
學習是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因此小學語文學習也應該遵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因此學習一篇生疏的課文,在第一課時應該讓學生通讀課文,對課文講述的主要內容有一個了解,并且能夠掌握文章的整體脈絡。而不是一上來就讓學生學習重點語段,研究難點的句段,以及深究文章的主體。這樣學生上課的效果會大打折扣,難以達到老師預期的教學目標。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讀文章,初步了解文章的內涵。試想一下,如果學生連讀通文章的要求都不能做到,又怎么能夠進一步去品析文字,了解文本內涵?
二、提高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指導預習,奠定基礎
預習是一個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能力進行求知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一個預先對新學習對象進行了解、質疑以及思考的主動求知的過程。面對一篇生疏的課文,產生一種求知的愿望,并在內動力的驅使下自覺主動地學習課文。大部分小學生缺乏自學的能力,因此想要提升課堂效率,充分利用預習這個環節十分有必要。語文第一課時的重點目標之一就是教學生能夠認識生字,這部分可以主要放在課前預習中進行,在課堂教學中對此進行檢查,并對學生易錯的字進行重點講解,進行有重點、有取舍的生字新詞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活潑、有趣的課堂教學環境中認識生字新詞。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順利完成識字的教學目標。
(二)學前創設情境,喚起學生閱讀期待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第一課時作為學習新課文的開端,需要教師能夠花精力、下功夫研究怎樣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心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第一課時時第一次接觸到新的課文,需要教師能夠迅速地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思維,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去。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第一課時開始教學時應該創建合理的場景,并且采用不同的方式帶領學生進入新課,比如對作者進行介紹、趣談文章寫作的背景、資料巧現等等,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有趣的話語、營造的生動畫面、播放的動人音樂、引人注意的故事材料開啟新課文的學習之旅。教師要在教學形式上激發學生興趣,帶給學生情感上的震撼,與學生達成心靈上的共鳴,從而讓學生對新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譬如在學習《走進麗江》這篇課文第一課時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搭配多媒體展現七彩云南的生動畫面來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該課文的興趣。
(三)培養小學生課文朗讀的能力
“朗讀”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僅是一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還是學習語文以及進行其他各類學習的必要技能。每一篇課文的學習要求里基本都會強調要學生能夠“讀熟、熟讀”,因此這也成為第一課時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以及目標之一。例如在《水》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教學中,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生字新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讀通課文。一般來說,首先讓學生自由閱讀,從文章中找到難懂以及存有疑問的語句,然后讓學生進行交流分享,梳理重難語句,之后再通過指名讀、引讀、范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練讀,從而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熟讀全文。
(四)以字詞為重點,抓準學習的“基礎點”
語文第一課時教學中的“魂”就是字詞教學。對于每一個階段的學生《語文課程標準》中都提出了同一要求:能夠通過上下文的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場景理解課文中出現的詞語的意思,在閱讀的過程當中積累詞語。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哪一個階段的教學當中,字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都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傳統死板的教學手段與方式已經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入手,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能夠扎實地學習詞語,并且能夠靈活運用,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能夠完成字詞教學的教學目標。
以蘇教版語文第四冊《臺灣的蝴蝶谷》中“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的用詞準確性教學為例。教師在第一課時教學中可以先畫出“花叢、樹林、小溪”的景象,然后讓學生將“飛過、越過、穿過”搭配在相應的景色旁邊就可以充分理解這幾個詞的差別與使用:因為花叢較低,所以蝴蝶能夠飛過花叢,而樹林較高較密,蝴蝶只能穿過,蝴蝶不能在小溪上停留,所以采用越過一詞。通過畫搭配詞語的方式形象直觀讓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詞語,還能夠讓學生明白看似相似的詞語其搭配有巧妙的預設,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到了詞義。
(五)緊抓段落,突出實效
有些老師存在一種想法,他們認為在語文第一課時的教學當中不能夠精讀課文,更不能感悟課文的含義。而筆者認為,應該從課文的題材、學生的年級、學習情況、課時的安排以及教學目標等方面進行考慮,不同程度上可以進行精讀感悟。第一,在進行精讀感悟的過程中,要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能夠內化課文,做到有要求、有層次地讀。第二,對文章中的關鍵詞、重難點語段要詳細地進行解析引導來讓學生進行感悟題解,讓學生能夠揣摩語言表達的精華,從中獲得感悟。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能夠把握全文的重點,引導關鍵問題,為后續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以《數星星的孩子》為例,該課文第一段內容引出主人公,而在最后一段明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首尾呼應。因此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應該以這兩段作為突破進行教學。
(六)選好切入點
要選好切入點,然后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課文,獲得感悟并在此基礎上能夠感悟到文章中語言表達的巧妙之處。我們知道語文第一課時的教學中,除了要教授學生讀、識字、把握分段與整體關系之外,還應該選出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內容,積極引導學生能夠從表到里、循序漸進地理解課文的含義、體會表達的精妙。筆者總結實踐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選擇“切入點”:(1)對課文中的某一個或幾個邏輯段、結構段或意義段進行詳細的解讀學習;(2)對于文本中統領問題下對應子問題進行學習;(3)理解和感悟文本中核心的內容或者重點段落;(4)為第二課時的銜接做好鋪墊工作。這種啟下式的銜接鋪墊,通常是老師對第一課時的內容進行的總結,或者是有針對性地拋出具有更深含義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以及下節課學習的期待。這樣就可以為下面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凌芝瑜. 關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第一課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33).
[2]陳鑫. 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思考[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2).
[3]夏燕. 如何讓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豐富精彩起來[J].語文天地,2017(3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