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梅
【摘要】朗讀技巧的教學及掌握是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是素質教育下學科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展現,對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朗讀技巧的掌握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展現,開展相應的研究分析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價值。本文基于學科教學現狀,對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展現進行分析探究,以期為小學生綜合朗讀能力及相關素養的培養提升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藝術;情感基調;語言意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現階段的教育教學情形下,文章朗讀和默讀是小學生學習掌握語文課文內容的兩種常見的訓練方式,是學科教學工作者工作內容的重要組成,對學科教學目標的實現,對學生語文綜合學科素養及學科能力的培養及提升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樣一種情形下,教學工作者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現朗讀藝術,富有情感、極具語調地進行文章朗讀,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情感理解,對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有著更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實施的過程中,教學工作者應逐步提升學科教學過程中的朗讀藝術,促進學科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淺析朗讀的基本性質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與默讀是教師常用的兩種文章教學方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夠實現不同的文章教學目的,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學會文章中語言的使用技巧、情感描寫方式等。與此同時,這兩種不同教學方式之間是存在一定差異性的,正確地知悉“朗讀”二字的含義及性質,能夠清晰地界定朗讀和默讀之間的差別,是教學工作者強化朗讀藝術教學展現程度的重要途徑,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價值。現實教育教學情形下,朗讀又可被稱為語言的再創造活動,其通過對語言進行的特有處理方式,創造出生動形象、感人、鮮明的語言形象,這是朗讀活動的最為主要的性質。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實施過程中,教學工作者應該清晰界定朗讀與默讀、朗誦之間的界限,只有當教學工作者能夠清楚地知悉上述幾者之間的差別之后,才能更為直接、更有目的性地對各種教學方式加以合理運用,以便實現自身預期的教學效果及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朗讀與默讀最大的差異在于:教學工作者可以通過朗讀時音聲、音量、音調的合理選擇及控制,營造出相應的語音形象,默讀卻無法營造語言形象,因其不涉及語音活動。朗讀與朗誦二者之間也存在較多的差異,根本上而言,朗讀是一項再創造的語言活動,而朗誦卻是一項藝術活動,朗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朗誦卻往往在舞臺表演過程中展露。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合理展現出相應的朗讀藝術,應對上述朗讀的性質內容有較為清晰熟悉的認知及了解。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朗讀藝術的相關舉措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實施,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方式的運用,對小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習行為等進行相應引導,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及學科技能,促進學生今后的成長及發展。朗讀藝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展現,是強化語文教學活動效率及質量的重要途徑,對教師學科教學任務的實現,對小學生今后的成長和進步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學工作者在開展學科教學活動時,可通過下列舉措的實施,提升朗讀藝術的展現效力,促進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
(一)朗讀氛圍的積極營造,激發學生朗讀情感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藝術的展現是通過朗讀活動的開展實施繼而得以實現的過程。基于此,為提升學科教學過程中朗讀藝術的展現程度,教學工作者應從朗讀活動本身入手,通過積極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朗讀情感環境中,從而較為高效、高質量地開展朗讀活動,進而提升朗讀活動開展過程中的朗讀藝術展現力。人生閱歷略顯空白是小學生最大的特點。基于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為讓學生有情感地開展朗讀活動,教學工作者應借助朗讀氛圍的積極營造,人為地引導學生感知文章內容中的情感,讓小學生在感知朗讀氛圍的過程中,快速感知文章情感,并帶著情感開展相應的朗讀活動,即小學生在感知文章情感的過程中,能夠適當地對自身朗讀音聲、音調、音量等予以合理調節,從而展現出朗讀活動中呈現的“美麗”,詮釋出相應的朗讀藝術。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教學工作者主要可以做到以下幾點內容:
首先,教師應重視文章段落導語朗讀活動的開展,小學語文課本教材內容中,通常會在每篇文章前安排一段導語文字,這段導語文字朗讀活動的開展,能夠借教師的朗讀活動,快速引導學生進入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中,從而起到較好地奠定文章感情基調的作用。其次,思維較為活躍是小學生學習的一大特色,為更好地幫助學生感知文章情感,使其不因思維活躍而無法感知文章情感,教學工作者可通過朗讀活動中圖片和配音的添加,在向學生展示文章內容環境的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導學生較具情感地開展文章朗讀活動。以文章《靜夜思》的朗讀教學為例,教學工作者可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月光圖片、配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樂器聲,讓小學生較好地進入文章營造的氛圍中,從而使小學生通過適當的音聲、音調等方面的處理,開展相應的朗讀活動,使整個朗讀過程中的藝術感得到極大的展現。
(二)摘取文章亮點,引導學生感知朗讀魅力
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朗讀氛圍的積極營造,通過學生朗讀情感的激發,引導學生感知文章內容的豐富情感,學會通過音聲、音調、音量的調節,傳達出良好的語音形象,從而表現出相應的朗讀藝術。學科教學活動開展實施的整個過程中,為進一步提升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展現程度,精品朗讀材料的選擇顯得極為重要。小學語文教材內,每篇文章中都有一句乃至幾句的文章點睛之筆,其不僅很好傳達出整篇文章內容主旨,而且文字語言的使用技巧性也會更加豐富。教學工作者在開展朗讀活動時,摘取每篇文章中的亮點內容,強化小學生對上述亮點內容的朗讀頻率及朗讀質量,是進一步強化學生整體朗讀能力,進一步引導小學生在實踐中感知朗讀魅力并提升自身朗讀技巧的重要途徑。這一提升方式下,教學工作者所要做的工作內容在于兩點:一是教學工作者應不斷強化自身摘取文章亮點的能力;二是教學工作者應不斷增加小學生朗讀重亮點片段的朗讀活動的次數。以文章《望月》朗讀教學為例,在整個文章內容中,其中含有“隱隱約約”詞匯的段落極為精彩,教學工作者可引導學生開展該段落的朗讀活動,在學生知悉段落大意的同時,引導學生感知這一詞匯的含義,從而不斷強化學生對該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藝術的展現程度不僅是教師朗讀水平的表現,而且對整個學科教學目標的實現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學工作者應積極強化自身對朗讀藝術教學過程展現的重視程度,并通過朗讀氛圍的積極營造、文章亮點的摘取等途徑,在強化學生文章情感感知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朗讀趣味性的同時,讓學生在不斷朗讀實踐活動中強化自身的綜合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喬衛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N].發展導報,2018-11-27.
[2]屈雪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8(36).
[3]于善發.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語文學刊,2015(17).
[4]盧偓.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展現[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