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亞娟
【摘 要】目的:探討快速康復外科在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按入院時間順序單雙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予以一般護理方法,實驗組予以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方法,包括飲食護理、手術切口及管道護理、呼吸道護理、DVT的預防以及功能鍛煉的指導。結果:實驗組比較對照組術后早期下床率提高了33.33%、早日出院率提高了53.33%、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提高了26.66%。結論: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圍手術期進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有利于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切口的愈合,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及護理質量滿意度。
【關鍵詞】老年;糖尿病;全髖關節置換術;快速康復外科;圍手術期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210-01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關節重建術中最為有效的手術,是把已經損壞的髖部的致痛部分用設計好的人工關節組件所取代,術后配合有計劃的康復訓練,能最大限度地改善關節功能,矯正畸形和緩解疼痛[1]。常用于退行性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所致的髖關節病變、部分嚴重的髖臼骨折、股骨頸骨折、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創傷后和特發性股骨頭壞死、髖臼發育不良所致的骨性關節炎、髖部周圍的腫瘤[2]。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切口則很難愈合,從而影響關節功能的恢復,由于年老,術后很容易發生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下床活動的耐受力也比較差,為了保證治療效果,本科室自2018年3月起,將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運用于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由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小組為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制定快速康復方案,使患者能夠早期下床活動,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早日康復出院。現將實施方法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本科室兩個病區行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并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60例,按照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單號為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方法,雙號為實驗組,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方法。對照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61歲-85歲,平均年齡73.4歲,實驗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62歲-86歲,平均年齡74.7歲;兩組患者均神志清楚、精神正常、愿意配合治療的本地居民,在年齡、性別、疾病程度、手術方式、麻醉方式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符合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適應癥,且所有病例均在本科室行首次全髖關節置換術;所有病例在手術前均完善各項輔助檢查;所有患者均簽署手術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嚴重心肺疾病、老年癡呆、智力障礙以及精神病的患者。
1.2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方法
1.2.1 成立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患者的責任護士、責任醫生、營養師、麻醉師以及深靜脈血栓質控員、康復師,小組成員共同為此類患者制定康復計劃,然后由患者的責任護士評估并統計患者早期下床率、早日出院率以及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率。
1.2.2 實施方法
1.2.2.1 飲食護理 術前1天,責任醫生與麻醉師溝通,安排患者行開臺手術,責任護士聯系營養科為患者配制腸內營養制劑,晚餐后禁食自備食物,21:30口服術前營養粉1號,手術當天返回病房,責任護士評估患者的進食條件:如果患者意識清楚、無惡心嘔吐的癥狀且有進食意愿、吞咽功能恢復、健肢肌力≥3級則可以讓其先飲溫開水10ml,10分鐘后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此反復連續飲5次溫開水,若患者無不適,1小時后則可以進食術后營養粉1號+溫開水200ml,指導患者緩慢進食,至少飲用20分鐘以上。若患者未達到進食條件,則禁食1小時后再評估。術后第一天,7:00進食術后營養粉2號+溫開水200ml;12:00進食術后營養粉3號+溫開水200ml;17:00進食術后營養粉4號+溫開水200ml;20:00進食術后營養粉5號+溫開水200ml。術后第2天起則行常規的糖尿病飲食,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定量、定時進餐;進食清淡飲食,忌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餐進食后應進行適度的運動。
1.2.2.2 手術切口及管道的護理
術前1天,由責任護士和責任醫生共同完成術前及或術中抗生素的準備,患者術后返回病房,責任護士嚴密觀察患者的切口敷料滲血滲液情況,切口敷料若有滲血滲液則立即通知責任醫生更換,術后6小時遵醫囑應用抗生素1次,術后第1天,據患者查血結果選擇是否使用抗生素;口服降糖藥和/或皮下注射胰島素嚴格控制患者的血糖,使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6.1-7.8mmol/L;應用導管固定敷貼妥善固定切口引流管及尿管,術后6小時開放切口引流管并保持其通暢,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狀,術后第1天拔除切口引流管,盡量縮短置管時間;術后第1天早晨,當患者膀胱充盈時拔除尿管,并觀察患者小便自解情況。
1.2.2.3 呼吸道的護理
患者術前1天在責任護士指導下練習并學會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術后遵醫囑予以患者氧氣霧化吸入及機械輔助排痰,督促患者進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指導患者多飲水,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除。若咳痰困難影響呼吸,血氧飽和度異常時,應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其進行氣管切開術,術后做好氣管切開護理[3]。
1.2.2.4 DVT的預防
DVT最危險的并發癥是肺栓塞,相當一部分DVT患者若未完全阻塞靜脈管腔時可不出現或僅出現輕微的腿部癥狀,但卻以肺栓塞為首發或主要表現。有資料表明,約70%確診為肺栓塞的患者,存在無癥狀性的下肢DVT[4]。所以早期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尤為重要,由深靜脈血栓質控員指導責任護士采用外科住院患者VTE風險Caprini評分表對患者進行血栓風險評分,并首先給予患者基礎預防措施:術后抬高患肢;常規進行靜脈血栓知識宣教,鼓勵患者早期功能鍛煉及下床活動;術后適度補液,多飲水,避免脫水;建議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煙、戒酒、控制血糖及血脂等[5]。其次給予患者物理預防措施:如肢體氣壓治療及梯度壓力彈力襪以及足底靜脈泵等,對于血栓風險評分≥5分時,與患者的責任醫生溝通是否使用藥物預防。深靜脈血栓質控員每天檢查責任護士DVT預防措施是否落實到位。
1.2.2.5 功能鍛煉的指導
患者術后6小時下肢恢復知覺以后,責任護士聯系康復師,由康復師指導患者進行有計劃的功能鍛煉:術后6小時至術后2天可進行踝泵運動、股四頭肌收縮運動、抬臀運動;術后3-5天可進行屈髖屈膝運動、直腿抬高運動、外展訓練以及下床訓練,并指導患者使用助行器以及拐杖。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時間比較(天) (見表1)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天)(見表2)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比較(例)(見表3)
3 小結
患者對醫療水平要求提高的同時對提高我們護理水平的欲望也愈發強烈,都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高質量高水平的護理對患者的康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于臨床,為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的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給老年糖尿病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快速康復帶來了福音,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約醫療資源,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了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真正實現了政府滿意、患者滿意、護士滿意。
參考文獻
[1]王培霞,黃秀軍,史書霞.骨科實用護理手冊[M].第1版.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10.7:322.
[2]張鐵良等.臨床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0:860
[3]王勝文,吳珍,謝巧,郭夢穎.聽神經瘤顯微外科手術后的早期NICU護理策略[J].當代護士雜志,2113,1:38.
[4]王昕宇,王真真,蘇丹,郝圓圓,耿文君,姚雪梅,李珊珊.關于踝泵運動在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研究進展[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17,3(5):972-973
[5]張鐵良等.臨床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