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優 張月
【摘 要】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金融作為經濟的血脈, 建設新時代現代金融體系是建設新時代現代市場經濟的關鍵。近年來, 我國金融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 市場規模躍居全球前列, 但發展質量仍有不足。金融市場暴露的歷史性問題使得金融監管跟不上金融發展的速度。本文通過簡要分析目前國內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給出了風險防范對策,指明金融市場監管未來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金融市場;風險防范;金融監管
一、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風險
1.融資結構不合理
金融市場中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較大的主要是銀行信貸和股票市場。據統計,近年來美國企業債券、股票融資占總融資78%,銀行信貸只占22%。而中國企業銀行信貸卻高達32%。由于中國企業融資結構狹窄,限制了資金的需求以及資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在缺乏嚴格監管的前提下,資金沒有投入收益潛力大的項目,而直接流入股市,加重股市泡沫和市場風險。
2.資本市場單一
股市的非系統風險通過有效的市場組合來進行規避,而系統風險只能通過廣泛使用對沖工具來抵消。由于國內股票市場單一化,缺乏股指期貨等市場工具,當股市趨勢走低時,股民只能通過賣出的方式及時止損規避風險,導致股市要么暴漲要么暴跌,系統性風險影響大,股市波動大。
3.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安全性難以保障
隨著網絡飛速發展,金融產品門檻低,種類繁多,但其設計理念,程序類型都大同小異,具有高度的同質化。一旦市場發生波動,其內部很可能產生強烈共振,損失投資者的利益,具有巨大的市場風險,加上我國缺乏健全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這也增加了互聯網金融的潛在風險。
二、風險防范的舉措
1.構建多層次的完善金融體系,降低企業負債率
對于市場來得說,正是資本市場的弱小導致融資結構單一化,銀行充當主要的金融媒介,銀行信貸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多方面擴充直接融資的方式,逐漸改變金融風險向單一融資渠道聚集的現象,增加風險抵御能力。對企業來說,對企業進行制度性改革,加快生產經營效率,降低負債率也是勢在必行的。
2.推進金融衍生品
為了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必須防止股市出現大幅度的震蕩。很多國家的經驗表明,推進金融衍生品的大規模發行能夠有效的抵御資本市場的波動。就目前來看,國內已經推行了股指期貨,可以豐富投資者的投資渠道,使投資者不必為股票下跌而恐慌。
3.推進金融改革,推進完善的金融體系
擴大資金允許投資的范圍,逐步將黃金市場,外匯市場逐步納入基金的投資范圍,通過擴寬投資范圍的廣度使基金產品差異化,解決金融產品同質化問題。并且,國家應頒布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金融市場,保證交易的合法性,維持良好且穩定的市場環境。只有建立起有效、全面的內控制度,就可以防范、抵御金融風險,保障本國經濟和新時代社會全面發展。
三、金融市場監管體系
金融市場的功能是通過市場機制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一般而言,監管并不直接具有配置資源的功能,而是維護市場秩序,以便于市場功能得以有效發揮。加強監管和放松管制是一對長期存在且爭論不休的矛盾。深層次的爭論在于如何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因此,金融市場監管存在很多值得深究的問題。
1.我國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1)金融監管機構協調能力差
我國金融監管實行分業經營,專業化優勢明顯。但在中國加入WTO后,面臨混業經營、網絡金融的諸多挑戰,監管協調深層次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各部門監管職責缺乏嚴格的界定,導致監管過程脫節,分散,使很多應嚴格監管的問題出現疏漏,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2)監管范圍狹窄,監管措施不力
我國金融市場監管對風險管控甚少,還有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領域均未進行合理有效的監管。從監管方式上來看,我國金融監管主要是外部監管,缺乏內部自我約束機制和完善的行政法規進行約束。從金融監管標準來看,對銀行金融機構的評級沒有統一的量化標準,監管隨意性較強。
(3)不利于金融創新
在現今分業經營的大背景下,銀行參與證券事務受到限制,一些具有轉移風險和套期保值的復合型金融產品無法立足,影響了證券機構的運作,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對金融產品的創新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2.我國金融監管的發展道路
(1)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堅持市場化法制化監管
深刻認識到市場和監管的內在復雜性,保持對市場的敬畏之心,依法治市,嚴格遵循法律行使監管權力。提高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水平,打破證券行業對外行政壟斷,對內行政管制的局面。要抓住兩個重點:第一,反對監管的隨意性,嚴厲打擊“內部掌控”“一言堂”等現象,運用法律手段加強監管工作的程序化、透明化。第二,反對監管的“母愛主義”,減少對市場運行微觀層面的直接干預,堅決給市場“松綁”,擴大市場競爭。
(2)與時俱進,順應科技發展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各網絡借貸行業的興起,技術進步逐漸應用于金融領域,監管也應該與時俱進,探索監管沙箱,改進監管手段,滿足市場發展需要。所以,要消除套利空間和監管空白,就要制定統一的監管規則,落實監管責任,維護金融機構的穩定,切實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3)平衡創新與實體經濟
鼓勵創新和確保服務實體經濟之間的平衡。如果金融創新缺乏完善的制度環境,則容易脫離實體經濟, 走上盲目擴張、盲目發展的道路。為了創新而創新,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的“概念化、泡沫化”金融創新。因此金融監管應既鼓勵創新,又著力于引導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 對不同形式的金融創新采取差異化的應對。
金融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爆發的激烈的中美“貿易摩擦”表明,中美發生競爭不可避免,我們必須盡快補上金融這個短板。深化金融改革,平衡監管和市場,以更好的金融監管、更強大的金融功能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參考文獻】
[1]徐忠,牛慕鴻,徐昕,唐曉雪.新時代現代金融體系的發展方向和相關問題研究[J].新金融評論,2018(05):78-102.
[2]劉青松.合理的監管是金融市場的“穩定器”[J].社會治理,2018(06):37-39.
[3]王瑋鈺.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分析及防范策略探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09):40-41.
[4]白夢迪. “一帶一路”沿線典型國家金融監管制度的比較[D].吉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