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 曹佳 馮思怡 李尋宗
【摘 要】法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氣息影響著法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其發展經驗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力爭將文化產業打造為支柱產業的上海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本文試從探究“海派文化”中的法國元素,深厚的文化相關性作為借鑒經驗的根源支撐,再進一步探討法國文化產業資助政策的發展路徑,以期得出對于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法國文化產業;資助政策;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啟示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多元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上海發展的支柱產業。2016年至2018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速力爭高于全市GDP平均增速2—3個百分點,支柱產業地位將更加穩固。
長期以來,法國主張文化藝術保護與政策激勵相結合,構建了完善的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政策體系,尤其在政府文化產業稅收經濟政策調控方面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其促進與激勵作用顯著,值得我國吸收借鑒,尤其對于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頗深。
一、上海與法國的歷史淵源
(一)“海派文化”中的法國元素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指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越文化)的基礎上,融合開埠后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源于歐美的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上海海派文化起源于1843年上海開埠,后由于上海各個租界的建立,海派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中對海派文化影響最深的就是法租界。
直到現在上海還存在著許多當時法租界留下的記憶和痕跡,因此上海也被人們稱為“東方巴黎”。
表1 上海法租界的歷史遺跡
(二)上海文化與法國文化的歷史淵源
上海法租界的法國僑民除了留下騎樓街、法國梧桐、法式建筑等人文景觀,還留下了真正促使海派文化成長的法國文化的印記。
表2 上海法租界的文化影響(部分)
上海法租界作為一個文化載體,把先進的法國文化傳播給上海這個城市,使得當時的上海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同時它又是一個轉換器,將上海傳統的吳越文化發展演變成有別于中國其他文化的海派文化,形成一種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為上海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獨特的基礎。
二、法國文化產業資助政策發展路徑
(一)法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法國政府十分重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美國市場主導的形式不同,法國實行的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政府在經過詳細的觀察和研究之后,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制定了全面、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據《法國創意論壇》發布的《文化創意產業經濟觀察》研究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法國文化創意產業營業額總量已達到746億歐元(其中直接營業額614億歐元,間接收益132億歐元)??偁I業額的80%來源于文化產業的核心環節如創意、生產、發行等,20%來自于與上述9個領域有著緊密關系的服務性收入。
圖1 法國主要行業營業額
此外,法國文化創意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比重低于美國的6.4%,超過德國和歐盟的2.6%。
在成立了文化部之后, 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入越來越多, 在資金方面、稅收方面以及管理方面都給予更多的重視, 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更多優惠和資助。
(二)法國文化產業相關政策
1.文化遺產法律保護政策
法國的文化遺產法律保護體系主張遺產價值保留和合理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在法國的遺產保護法中,規定將成片的具有審美、歷史或文化價值的社區、景觀或其他場所劃定為保護區, 適用特殊的法律規定,這就保證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文化景觀的完整性,也實現了遺產從自然環境到社會環境的轉變。
2.財政支持及贊助政策
法國現在實施的文化產業資助政策主要有三種形式:
首先是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贊助、補助和獎金等。每一個從事文化活動的企業或民間協會,均可向文化部直接申請財政支持。政府對一些國家文化機構、團體以及與國家有合同關系的文化團體,每年給予固定補貼,金額逐年增長。
其次是來自地方財政支持。法國的大區、省、市、鎮政府都有支持文化事業發展的財政預算。這些地方財政支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為文化產業發展作出幫助。這能夠使財政支持更有效的作用于文化事業,將資助用到實處,避免了因各地不同環境、不同形式導致的資助不到位或者是資源浪費。
最后是政府通過制定減稅等規章鼓勵企業為文化發展提供各類幫助。有關企業可享受3%左右的稅收優惠。這大大鼓勵了文化產業相關行業的發展。
法國文化產業稅收政策是最具特色、最能提供借鑒經驗的部分,其特點是稅率低、減免額度大、稅負輕、扶持力度強勁。并且法國依靠著優惠的稅收政策,大大促進了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出口,如藝術品在歐盟國家以外出口銷售的免征增值稅。這說明法國利用稅收政策,有步驟地扶持文化產業相關領域發展,既有稅收優惠政策又有稅收征收政策,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文化產業稅收政策體系。
三、對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
(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多元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上海發展的支柱產業?!渡虾J形幕瘎撘猱a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提出“聚焦文創產業創新發展、融合發展、開放發展,打造重點項目,提升供給質量”,2016年至2018年,上海文創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速力爭高于全市GDP平均增速2—3個百分點,支柱產業地位將更加穩固。
近幾年,上海的文創產業發展主要體現出如下一些特點:設計業持續增長,對整個產業的發展貢獻作用顯著;文化演藝市場日漸繁榮,藝術業保持良好發展;廣告及會展服務業增幅明顯;咨詢服務業實現較快增長。
(二)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現存問題
在文化創意及傳播方面: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特別是作為西方文化較早傳入的地區,上海的部分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并逐漸淡化,如何搶救和發掘“海派”文化的豐富內涵,使其得到有效保護、弘揚和傳承,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知識產權保護在我國還處于發展階段,雖然在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上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但事實上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尚未得到全社會的普遍重視,特別是尚未對文化產業中的文化服務進行有效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的成效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專業化市場發展方面:目前,上海市民的娛樂活動所包含的文化成分較少較低,服務性質趨于單調,設施也相對陳舊,缺乏管理;在工業化向文化產業轉型過程中,大部分舊廠房、碼頭被相繼開發為帶有文化符號的藝術空間,如何有效地將文化資本注入其中,值得深思。
最后,我國的文化產業扶持政策、財稅政策等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法國文化產業政策對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
1.完善文化基礎建設
對比法國巴黎,巴黎的文化產業覆蓋面廣、涉及行業眾多。而至2016年,上海市共擁有各類博物館(含紀念館和陳列館)125座、公共圖書館24家、藝術機構267家,群眾藝術館及文化館(站)237家。
加大對城市文化活動和文化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形成文化產業鏈。政府可以通過對文化活動的資助,讓更多市民參與各種文化節慶活動,使市民更容易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時,政府應加大對傳統藝術和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挖掘本市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歷史文化遺產,通過產業化運作,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鏈,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積極傳播文化的價值觀念,從而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
2.人才方針和權利保護
制定教育政策以培養專門的文化產業人才;制定優惠政策和激勵制度,吸引更多優秀文化創新人才聚集。在培養全民的創新思維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基礎上,引導文化創新人才聚集上海,政府要搭建讓更多的文化創意能夠得到一個相互溝通和碰撞的平臺,以產生創新的火花。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切實保障文化創意人才企業的合法權益。通過制定和完善與保護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創意人才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建立由政府主導的建設、投資及產權保護平臺,節約產權交易成本。
3.體制改革
加大文化國企的體制改革力度,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上海應加速電影、電視、出版等文化國企的體制改革,引導企業從產業政策為主導向市場競爭為主導的方向發展。公平的市場競爭會使產業效率提升,使優秀的民營文創中小型企業也能夠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也能夠促進文創產業的發展,提升上海未來文創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及影響力。
4.文化資源整合
整合城市各類文化資源,通過合理開發使其為社會共享。上海已將部分廢棄的廠房、碼頭等用于市民娛樂、互動、表演及休閑的場地,起到了吸引觀光、服務市民的積極作用,未來還將有部分類似的文化項目落成。應理性、有效地引導文化資本植入其中,建設能夠真正服務市民、提升市民文化素質修養的文創場所,避免盲目響應、不重內涵的發展。
加強上海和法國兩地文化交流合作,提升上海文創產業發展水平。建立推動上海與法國文創產業合作的專門機構,打破政策屏障,完善融資體制,實現兩地文創產業上的開放、互通。允許法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上海落地,或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共同開發園區,提升上海文創產業發展水平。
5.財稅政策
首先是政府在文化產業領域進行針對性的扶持,以財政資金為主,按照集中與選擇的原則,有重點的扶持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政府可以以財政資金為主設立文化產業基金,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資金扶持體系,并且多渠道的籌措文化產業發展資金,在經費上確保文化產業的發展。
其次是開征專門稅種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發展文化產業需要有足夠的資金對產業競爭的弱勢領域,文化基礎設施等加以重點扶持。可以借鑒法國的稅收制度與稅收政策經驗并且結合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狀況,改革現行的文化事業建設費,將其改革優化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稅”,以此獲得持久而穩定的財稅資金,進而強有力的支持我國文化產業戰略和支柱產業的持續發展。
最后,運用稅收優惠政策引導、激勵企業和民間資本骰子發展文化產業。企業可以采取參股、合資、特許經營等運作形式骰子國家所要扶持的文化產業項目,政府可以在投資抵免、稅項扣除、稅額減免等方面給予稅收優惠支持。借助稅收政策的引導,鼓勵社會民間資本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基礎設施、公益性文化項目等非營利性文化產業領域。
四、總結
法國以藝術大國聞名于世,其憑借自身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發展以藝術為中心的文化產業。長期以來,法國采取“以政府公共投入為主、國家政策促進、多方合作”的策略發展本國的文化產業,構建完善的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政策體系,尤其在政府文化產業稅收經濟政策調控方面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其促進與激勵作用顯著,值得我國吸收借鑒。比如我國可以向法國借鑒加強文化立法,落實文化預算;資助民間文化機構,調動民眾文化參與熱情;資助重點文化產業,保護文化話語權等。
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借鑒法國文化產業政策并不代表將其模式“生搬硬套”,因為法國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國情和民族文化特點不同,其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和途徑當然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應該注重法國與中國政策模式的匹配度,取其可借鑒之處,積極發揮政府管理文化產業的中樞作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從保護本土文化、普及高雅文化以及注重文化創新等各方面促進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盡力趕超文化產業強國的發展水平,將文化產業發展成我國的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上海的法國文化地圖》馬學強,曹勝梅著
2.謝武軍.法國的公共文化服務[A]李景源.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09[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50-251.
3.[美]瑪喬麗·嘉伯.贊助藝術[M]張志超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57
4.Pierre Moulinier.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M].陳羚芝譯.臺北: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2010.28
5.祁述?!吨袊蜌W盟國家文化體制、文化政策比較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第2期
6.楊京鐘、呂慶華《基于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取向研究》,《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