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利芝
【摘 要】當代,自然與環境的解讀在各類學科中都不同,環境倫理與人類利益的矛盾一直存在,本文對環境倫理與人類行為的關系進行研究,通過對其解讀,結合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來構建環境倫理的思維構架,尋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倫理根據,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關鍵詞】環境倫理;生態文明;生態環境保護
在當代,研究環境倫理,對于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本文在環境倫理闡述的基礎上,以法治與道德為切入點,對環境倫理進行解讀,研究其與現實的融通之處,并由此探尋生態文明體制的建設。
一、環境倫理:人與自然的共生
在環境倫理的關系中,人與自然的共生需要一定條件。第一,人與自然之間應當是平等的關系,而非主客體關系或者有主次之分,人類將自然放在與自己一樣地位上,人類要承認自然也擁有獨立而自由人格。第二,人與自然是不同物種,不同物種間的價值認同很難達到一致,也就很難將兩者歸于同類。人與自然之間要達到共生,在大環境中形成人類可以接受的倫理關系,這兩點缺一不可。
人類居住的環境從屬性上看是生態環境,人與自然之間是互利互惠的狀態,人類從自然中獲取相應的生活需要,例如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也需要在此過程中獲得本身的價值,也就是人類需要滿足需求,環境提出的要求。這個階段中,或多或少出現了生態環境問題,人類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相應資源在開發時要做到合理利用。自然本身的價值得到認可,在環境倫理的關系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
二、環境倫理:道德與法治的融合
環境倫理是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發展的重要原則,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并以道德為淵源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擇。
(一)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環境倫理
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但所需要的具體屬性可能不太一致。人類對環境進行保護,這是一種倫理性質的要求,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法治作為基礎。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法治都能成為基礎,是需要核心為良法的法治才能作為基礎。里士多德是最早對法治作出明確的規范的學者。他提出,法治有兩項核心要素,其中之一是良法,也就是法律的良善性。認為良法是一個社會穩定的根本和基礎,良法是法治與一人獨治相較而言勝出的的關鍵之處。法律的良善性,亦即法律的道德性,是指法律內在的精神與價值。
美國著名法學家龐德認為: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有三種,第一種是道德,第二種是宗教,第三種是法律。原始社會中,這些方式受到了當時人類的采納,是實用型的方式,大多混在一起使用,沒有區別。在古希臘中,人們把所有的調整方式看作一個整體,一段時間過后,宗教擁有較大的權力,對社會進行控制,在一個社會中,教會的作用在國家之上。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教會仍然同國家和法院在管轄權上享有同等的地位。近代,法律成為社會控制的最高手段,同時也是適用性最廣的手段。國家必須通過法律這個手段,來行使相應的職權。近代以來,法律是對社會調控見效最大的手段。因此,法律成為最根本的權威。
在當代中國,法治又被稱作依法治國。在這一問題上,法學界認為,法制現代化主要有三種方式,其一為繼承,其二為移植,其三為改革。繼承,是指在了解這個時代真正所需要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吸收中國古代傳統法律文化的精華,繼承其中優秀的部分。移植,是指從本國國情出發,與國外相對先進的理論進行對比,選取出其中較為適合本國國情的部分。改革,是指適應社會主義各方面的要求,通過對國家體制的改革來實現法制現代化。
(二)以道德為淵源的環境倫理
法律,以國家強制力為基礎,是一種行為規范,倫理,是以道德為基礎,是一種價值取向。作為文明的兩大核心要素,道德與法律在本質上大體相同,在結構、功能、作用、方式等許多方面有所交叉。只有法律與道德的全面結合,才能真正創造有序的社會,維護社會的安穩。當法律出現后,社會與法律,兩者的發展是并進的,可能社會的發展先于法律,也可能法律的發現先于社會。一個社會只重視道德,忽視法律,可能會進入一種秩序不穩定的狀態,或者進入一種專制封建的社會狀態。另一方面來看,一個社會如果忽視道德,只是單純的以法律為標準,則會導致對法律的過度依賴,從而使社會進入一種嚴肅模式。
但是,社會這個本體具有不確定性與多變性,立法方式、手段、技術的限制,法律自身的局限性等原因,每一個時期的每一部法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由此出現了一些本應該由法律調整但法律無法實施到具體實踐上的漏洞。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社會通過道德這個途徑來解決。比如,有些國家在民事法律中明確規定,法官不能因為法律中沒有明文規定,而拒絕此類案件。當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習慣法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時,應當依法理。這里所說的法理,包括法學家的理論、社會中的道德、價值觀念等。也就是說,當法律出現無法調整的情況時,相關司法人員需要在法律的指引下,可以依據社會中的道德規范,來處理人們之間的沖突,調整人們的行為和相應的社會關系。以道德規范為控制方式,是能夠建立一種良好的秩序,來協調人們的行為,依此來彌補法律的漏洞。所以,社會既需要法律,也需要道德。
但是,這種道德對法律的補充作用只是彌補性的,是不可替代的。事實上,作為此種類調解方式,兩者具有相似性,但并不等同,之間的界限是清晰的,各有其不同的功能,從而形成相輔相成的結構。所以,在出現了漏洞的情況下,二者可以互補。法律不能夠接觸到的地方,道德可以發揮自己獨特的功能,進行調整,從另一方面來看,道德無法規范的時候,法律發揮其獨有的功能,用其的強制性保證社會的穩定。因此,道德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在法律出現缺失時,發揮作用,但它不能代替法律。
社會規范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在早期社會,一方面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生活較為質樸,人際交往與現今相比并不復雜,人與人之間關系較為樸實。一方面,智力等方面的發展不夠成熟,知識儲備相應不夠。因此,社會秩序主要依賴最原始的道德規范、風俗習慣等社會規范維持相應的秩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通過這些社會規范而得到維持穩定。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的理性的增多、知識的積累,生活逐步豐富,人與人之間關系也多元化,社會秩序僅靠道德規范無法得到控住,必須和其他社會規范相結合才能得到更多的協調,因此,法律的規范出現了,地位逐步確立,在現代,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主要法則。
但是,法律的功能、作用的實施需要借助于其他社會規范才能進行,通過各種社會規范、控制方式的協調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因此,從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的進程中可以看出,雖然各種社會的各個組成要件是經過不斷的努力才得以形成和最終存在的,各自的內容和功能都不一樣,但是它們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基礎,缺一不可。
在功利主義倫理學中,英國法學家邊沁認為,法律、立法的基礎是功利原則,法律應當是要為幸福為鋪墊的,為此,一切可能影響到幸福的都應消失。但是,法律、道德、宗教等等社會規范是一個共同體,它們一起促進了社會的協調發展。在多樣化的社會調控方式中,道德與法律是最為重要兩種,兩者不是簡單的規定或模范,而是人與社會能夠安穩共處的根本規范,是最為關鍵的社會調控方式。在社會中,道德與法律是通過自身的規范性、制度性的特點,維護人的行為的實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的融合,又對人的行為、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的存在確立了意義。道德與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超過了一般的約束,兩者都具有開拓的功能,讓人的行為、社會關系在更大的范圍、更高的程度上發展,促使社會更加文明。因此,道德、法律是人類文明生活必須具備的核心要素,是人的社會、社會生活的經緯,是人走向全面化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石。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環境的基礎之上,如果要衍生為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轉變以道德為淵源,人只有將環境放置在與自己本身同等的位置上,之間才能夠建立起相對友好的關系。倫理是依賴于文化而存在的,尤其是一些特定的倫理。在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研究中,有學者認為應當探尋中華文化的基因,從中華民族生態文化中探索人與自然的聯系,從法學的角度看,也就是人與環境的聯系。倫理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主體都是同類。在環境倫理這個概念中,要將其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轉變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需要擁有相同的道德取向,也就是說以道德為淵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有一個特殊的名詞,叫做文化自覺。就理論的誕生來說,一種新型的理論往往是由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創造的,因為精英階層的思想和所接受的教育決定了他們擁有提出理論的先決條件,大部分情況下,普通民眾并不具有提出新型理論的可能性。這種新型理論要想在社會生活中為普通民眾接受并傳播,必須要將其大眾化,也就是將其與普通民眾的生產生活聯系起來。劉福森教授認為應當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中介作用,將抽象化的環境倫理通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具體表現出來,使普通民眾能夠接受并運用到實踐中去。
三、環境倫理:建設生態文明體制的基礎
迄今為止,我國對于環境保護日益重視,生態文明在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017年的十九大為此做出了具體報告,這是環境倫理與生態文明的高度融合。從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將十分看重生態文明,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闡述關于生態文明的新理念、新要求。黨章、憲法、相關的建議和意見都著重體現生態文明。這些意見、方案都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在十九大中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就表明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共生關系,兩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共同進退的。
谷樹忠所長表明,要結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相關設想,參照同類法律,建議生態文明立法可以叫做“生態文明促進法”,包括以下主要基本內容。一方面,明確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與外延、地位與作用、建設主體與內容、建設方向與要求、建設理念與原則、建設的目標與標準等。另一方面,包括了一系列與自然資源掛鉤的配套制度。以貴州為例,2017年中央審議通過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貴州省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進行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的先行,以貴州當地環境為基礎進行試驗改革。
在現實生活中,追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有學者認為應當讓環境倫理回歸實踐,構建環境倫理實踐方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就是以生活為本位,以人民為主體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將現實世界與環境倫理聯系起來。呂忠梅教授提出,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法治內涵的核心是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其中體現的生態保護觀中,關鍵的一個理念就是生態倫理觀,該思想提出的實踐課題包括了,生產方式與現實的可持續化。這也是環境倫理回歸現實的一個實踐。
四、結語
本文對環境倫理進行解讀與研究,以現實生活為基準點,從法治、道德的聯系中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們在社會中的實踐活動有一定的評價標準和相應的約束尺度,建立起人與環境友好的聯系。
【參考文獻】
[1]劉福森.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N].光明日報,2013-01-15(011).
[2]劉華.法律與倫理的關系新論[J].政治與法律,2002(03):2-6.
[3]賴章盛.環境倫理:環境法治的價值理念[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