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蒙靜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物聯網的出現,對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對教育業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特別是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例如:國際經濟與貿易。采用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進行教學改革是教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先分析了當前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再分析了“互聯網+”對教育發展的動力,最后研究了“互聯網+”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改革的趨勢。
【關鍵詞】互聯網+;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學改革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元化。我國國際貿易的競爭力與國際貿易的人才培養有著密切的聯系,人才的培養又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質量密切相關。為了增強我國國際貿易的競爭力,教育者要根據當下的時代背景,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做出改革。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計劃缺乏特色
人才培養目標與計劃缺乏特色是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存在的第一個問題。國際經濟與貿易培養的應該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畢業后有能力從事國際貿易的學生。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理論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社會需要的是“應用型”人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培養的是“理論型”人才,這是典型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準確。
(二)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
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是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存在的第二個問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的課一般有:基礎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實踐課等。教師在給學生選擇課本時,一般會選擇“推薦性”的書,這些書的內容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內容都比較陳舊。對于實踐課,教師一般不會給學生訂教材,教師常常會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編寫教材,編寫的教材內容與實務可能存在一些差別。
(三)在實踐教學的執行中,存在困難
執行實踐教學存在困難是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存在的第三個問題。目前,各大高校在強化學校基礎設施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例如:建設實驗室、完善實訓場地等。雖然學校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因為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學校實驗室的條件仍然滿足不了教學的需求,這使得實踐教學執行困難,實踐課效率不高。
(四)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不足
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豐富是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存在的第四個問題。當前,國貿專業中既有教師資格證又有職業資格證的教師不多,很多教師都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樹,并沒有在社會上的單位工作過。教師自身缺乏實踐操作經驗,就更別說高質量指導學生實踐操作了。為了滿足社會對國貿專業人才的需求,學校要注重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二、“互聯網+”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的推動力
(一)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學提供了新的活力,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獲取知識的途徑。“互聯網+”使得在線學習成為可能,各大高校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帶給我們的優勢,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努力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二)改變傳統教育方式
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使得教育資源無法合理配置。互聯網具有共享性的特點,很好地解決了資源配置的問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一些新的教育方式也相繼出現,例如:學習網站、學習APP、家教平臺等。這種網上的教育模式相比于面對面的教育,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互聯網+”有力推動了傳統教育方式的改變。
(三)打破時空限制,轉變教學資源載體
從空間上來看,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可以快速地知道校外的信息,也可以快速地將校內的信息傳播到校外。從時間上來看,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計算機學習,學生還可以自己把握學習的進度以及學習的內容。不再是以前必須在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時間,學特定的內容。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學習。通過互聯網還可以將全世界學校的圖書資源,教師資源等聯接到一起,形成一個大的資源庫,讓所有想學習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學習。
三、“互聯網+”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改革的趨勢
(一)科學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建立有特色的考核評價體系
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過程中,要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的人才培養計劃要符合社會的需要,即培養“應用型”人才。在科學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基礎上,還要建立有特色的考核標準,目前,國貿專業的考核主要是通過考試和平時表現進行的,理論內容在考核中占大部分,而平時的實踐不參與考核,這種考核標準,容易使學生和教師忽視實踐,只專攻理論。因此,各大高校應改革國貿專業的考核標準。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專業競賽,將競賽知識納入到考核中,使考核內容更加貼近企業的需求。
(二)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采用“研究式”、“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根據國貿的學科特點,適當的設置實驗課數。
(三)建設實訓基地,加強實踐教學
學校在建設實訓基地的同時,還可以開發網絡教育平臺,加強實踐教學。學校可以根據教師教學目標的不同,建設不同的實踐教學平臺,教師可以通過學校的教學平臺與學生共享學習資料和視頻課程,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和社會的發展情況隨時更新平臺上的學習內容,使學生獲得即時的學習內容,體驗真實的市場環境。這不僅有利于增加學生學習的參與度,還有利于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
(四)改變傳統思想觀念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改變傳統思想觀念。信息化教育在社會上已非常常見,實現信息化教育,教師不僅需要網絡授課,還需要網絡上的資料來提高教學內容的質量。例如:云路課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學習方案,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在平臺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師授課,還可以實現與教師的溝通。同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標準選擇學生,這樣的雙向選擇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還能學習到一定的實踐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
四、結束語
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不僅在深刻改變信息技術本身的結構,提供全新的技術能力,與此同時,也在深刻改變著各行各業的業務形態和商業運營模式。互聯網的出現,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互聯網打破了學習對于年齡的限制,只要你想學習,無論你是什么年齡都可以自由學習,為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各大高校應利用好互聯網給教育事業帶來的優勢,改變教育方式,實現教學的信息化和數字化,讓學生獲得即時性的學習資料,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中,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建立有特色的考核體系。將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學生以后的就業和社會將來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郭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現代經濟信,2014(05):56-58.
[2]陳輝民.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貿易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3(10):45-51.
[3]楊耀東.“互聯網+”應用于國際貿易進口合同執行的模式研究[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02):88.
[4]喬章鳳.外貿企業國際化創新路徑研究———基于全球價值鏈的視角[J].國際經濟合作,2016(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