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芬 譚小燕
【摘 要】本文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以及校企合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作用,提出基于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路徑:改變教育觀念,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建章立制,強化校企合作,增加學生社會實踐機會;創造環境,打造創新創業濃厚氛圍;優化教學內容,引入更多的優秀創新創業實踐案例;豐富校企合作形式,強化學生創新創業實踐。
【關鍵詞】校企合作? 大學生? 創新創業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2C-0006-02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我國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能簡單依靠學校教育,還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校企合作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企業走進高校,高校融合企業,將兩者的比較優勢緊密結合,無縫對接,共同探討和研究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將產學研鏈條一體化,推動和幫助大學生從學校無障礙走進社會,能夠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育教學模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于部分高校來說,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未能真正地發揮提升和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作用。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問題認識不清、重視不夠。很多高校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問題認識不清,不能夠深入地挖掘和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模式,簡單地將教學工作形式化,沒有真正地推動有關教學模式深入化,自然也就無法發揮創新創業教學模式的作用和價值。歸根結底,部分高校意識不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性,還簡單地滿足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意識不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意義。由于缺乏應有的重視,無法將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真正地推廣到教育教學的最前沿,也就無法培養好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二)教育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一方面,在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中,教師自身的創新創業思想不夠成熟,自身也缺乏相關的創業經歷,無法在更高的層面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實踐指引;另一方面,高校里的很多創業團隊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學生進行創業實踐的指導,卻不能夠將零碎的實踐經驗進行科學和系統的總結,無法實現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持續性和有效性。綜合以上來看,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中,還缺乏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難以實現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育教學目標。
(三)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不健全。簡單來說,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還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號”上,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不接地氣”。面向學生群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缺乏軟硬件設施和場所的支持,學生的創新項目也無法真正地落地。學校里缺乏必要的創新創業場所來供學生進行創業的模擬實踐,學生無法積累創業經驗和掌握創業技術,難以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四)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缺乏系統性。部分高校里的教學課程目前還停留在比較淺顯或者比較枯燥的理論層面,課程的設置不能與時俱進,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無法發揮好課程的引領作用,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了。
(五)教學模式缺乏深度和廣度。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倡導產學研一體化,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中,部分學校僅僅是走過場、形式化,往往是建設一個實習基地,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上,缺乏深層次的自我挖掘,比如合作項目、聯合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等。這可能在表面上提升了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但卻很難從根本上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二、校企合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作用
(一)整合資源,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整合企業和校園的互補性資源,有利于把理論學習和實踐融合在一起,既能夠解決好企業在生產和經營中的技術難題,也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向和目標更加有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二)營造氛圍,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校企合作有助于實現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銜接,大學生可以接觸和了解到企業的優秀文化,感受到知識和能力對創新創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習意識和學習潛力,培養自身堅持不懈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勇氣,培養創新創業精神。
(三)共建基地,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競爭力。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和實習機會,學生能夠體驗到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和工作模式,增強自身的工作適應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創新創業競爭力。
(四)轉化成果,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業精誠合作有利于實現科研成果實際轉化率的提升,拓展雙方的科研合作深度和廣度。校企合作有助于實現創新創業成果的攻克和研究,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科研進取的精神,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三、基于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路徑
(一)改變教育觀念,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是我國重要的人才培養計劃,各高校要努力靠前,主動革新,將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教育理念貫穿始終,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創業人才。高校要努力尋找各種校外資源,向當地政府、企業、非營利性組織等各方尋求合作的機會,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包括以學校團體形式入駐各種孵化器、科技園,為學生提供一切可以實踐的場所,培養學生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意識,為學生提供體驗現代化企業管理氛圍的機會,積累實踐經驗,提升實踐能力。學校也可以開放教學課堂,邀請校外各領域的成功人士走進大學課堂,宣傳社會實踐,讓學生了解真實的社會以及社會上相應崗位的能力需求。學生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夠在日常的學習中更加有的放矢,找準自己的興趣點,尋找自己的優勢,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建章立制,強化校企合作,增加學生社會實踐機會。高校基于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都需要通過規章制度來統一規劃,才能形成多方合力。基于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的教育教學只有通過合理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和規范,才能夠實現創新創業教學模式的成熟化,保證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才能夠避免理論和實踐“兩張皮”,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通過相關的規章制度,對校企合作各方面進行規范化管理,例如社會實踐的單位應涉及社會的各個經濟領域、各個行業,社會實踐的時間不能太短,要允許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只有讓學生在校園的學習過程中經歷過真正的社會實踐,才能夠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到自我的優缺點,認識到社會工作對能力的需求。只有在具體的工作單位中經歷過、體驗過,才能夠堅定自身的奮斗目標,遇到困難才能夠進行自我反思,才能夠樹立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三)創造環境,打造創新創業濃厚氛圍。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的打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逐步推進,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切實保障創新創業教育能夠“生根發芽”。高校可以學會“借力”,借用各種已經打造好的“基地”,比如企業的科研基地、政府的孵化器、科技園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場所。對相應的大型科研設備進行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創新創業教學成果轉化率,為創新創業教育打造濃厚氛圍。
(四)優化教學內容,引入更多的優秀創新創業實踐案例。創新創業教育不是要把一切推倒重來,而是要在觀念和內容上進行創新。高校關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必須理論精辟,教師不能簡單照搬書本理論,要能夠有能力在具體的實踐活動和實踐案例中將深奧的理論基礎簡單化、口語化、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的努力方向,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創新創業教學課堂中,要融入更多的優秀創新創業實踐案例,當然這些案例不僅限于企業名人的創業經歷和成績,也可以引入我國各行各業中的創新活動,比如航天系統、生物系統等,讓學生明白創新創業不拘泥于創業活動,在未來的社會中,每個行業都需要創新,都需要培養自己的創新創業意識。
(五)豐富校企合作形式,強化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豐富校企合作的形式,爭取將校企合作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活動具體化和趣味化,強化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例如企業可以將目前亟須攻克的技術難題,通過技術人員的授權和甄別,將其放到大學校園里進行“招標”。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發現和尋找有能力的人才,將來可以招攬進自己的企業。或者可以就企業的技術難題,組織師生共同研究攻克,增加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機會,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思想和能力。同時,校企還可以聯合入駐或者建立孵化基地,全面培養和檢測學生的具體實戰創新能力,如果能夠孵化成功項目,則可以形成較大反響,打造好的口碑,使學生樹立創新創業信心。
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不是單純一個高校或者個人的事情,這是一件關乎國家發展的問題,是一個必須上升到一定高度而加以重視的事情。目前來看,校企合作對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也是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我們要高度重視,爭取發揮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余佳華,王庭,黃潤.校企合作:地方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綏化學院學報,2016(9)
[2]王永偉,張善良.構建“四位一體”融合生態系統——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的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17(19)
[3]劉桂萍.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J].品牌研究,2018(3)
[4]徐鵬,田戊戌.校企合作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模式研究[J].中國市場,2018(32)
[5]王偉,石野飛,蔣麗.基于校企合作的設計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長效培養機制[J].科技風,2018(33)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國家創新戰略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研究”(GXGZJG2015A038)
【作者簡介】羅蘭芬(1981— ),女,廣西百色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