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昱宇
摘 要:人的審美意識往往是后天經過大量的審美實踐發展而來的,而非先天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特殊規律,主要包含對于美的欣賞與美的創造。美術教學對于培養人們的后天審美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審美意識對美術教學也至關重要,二者相輔相成。鑒于此,文章基于高等美術教育過程,對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與提高美術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高參考。
關鍵詞:美術教學;審美意識;高校美術
美術自古以來就有廣泛的受眾群體,人們對美的追求跨越了種族、時代的限制。雖基于地域的不同人們在美的范疇上存在差異,但其基礎性、靈魂性、規律性的審美意識的培養是共通的。我國高校已有了一個世紀的美術辦學經驗,且在新時期鑒于人們思想的多元化、美術藝術的多樣性,仍在孜孜不倦地探尋學生審美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以及高校美術教學模式的有效構建策略。
一、關于審美意識與美術教學的概述
審美意識與美術教學息息相關,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具體而言可以從三方面展開分析。其一,高校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意識的重要途徑。美術教學課程能夠帶給學生豐富多樣的審美體驗。在美術教學組織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引導學生根據作品畫面結構、色調等進行思考與感悟,即在鑒賞中發現美、體驗美與感受美,將審美意識的培養滲透到美術教學中。其二,美術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所接觸的都是具有一定美學價值的事物,能夠促進學生審美意識的提升,例如,美術教學中開展的實踐活動,比如視頻資料、實物作品展示等就給學生提供了直接接觸美術作品的機會,為學生審美意識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其三,美術創作是美學意識的載體,亦是美術教學的根本目標,創作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美術作品中領會學生對美的體會,從而有計劃地進行美術教學工作,提高美術教學效率。
二、培養高校學生審美意識的有效策略
(一)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高校教師教學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也應當達到美術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分析研究高校美術教學大綱,以大綱任務為基礎優化教學措施,在發揮美術教學課程作用的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建構審美意識。具體而言,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及時分析與研究,使得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既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又能夠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不斷提升學生審美意識。例如,美術教師在講解印象派美術作品時,在課程開始前,告訴學生提前預習該部分知識內容,掌握相關的印象派美術作品知識以及印象派畫家的主要作品與個人經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實物印象藝術作品,如《麥田上的烏鴉》,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該作品,同學之間可以討論交流,結合作者個人經歷,體會這幅畫作所要傳達的思想,讓學生自己對這幅畫進行體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說出自己對作品的看法。另外,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視頻或音樂元素,營造良好的教學藝術氛圍,從而達到潛移默化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目的。
(二)豐富美術知識教學內容
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可以通過讓學生欣賞美術文化遺產的方式進行,這不僅能夠開闊學生視野還能夠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陶冶自身情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確保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將美術文化遺產特點、創作背景、應用的技巧等全部介紹給學生。例如,對于作品《向日葵》,教師應當向學生介紹或在課前讓學生自行查閱梵·高的生平經歷以及作品風格特點等,從而輔助課堂順利開展,讓學生在一定知識背景下進行學習,更能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審美意識與美術素養。
(三)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任何一件美術作品都富有一定的美學價值,每一個美學知識都是美術經驗的精髓,教師通過美術教學引領學生走入充滿美的殿堂,在新時期教育領域不斷完善與更新的今天,充分滲透美術核心素養,對于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師讓學生先欣賞作品《父親》,學生直觀看到豐收景象下的父親手枯燥而干裂,面容呈現瘦弱但卻使人感覺堅毅的古銅色。在學生欣賞完畫作,教師可以構造一些情境延伸畫面內容,使得學生對作者創作思想與創作技巧有充分的領會,從而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讓學生展開對作品的評論,述說自己對勞動人民等方面的感想,這樣既能有效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又能夠提高學生審美意識。
(四)引導學生構建美術藍圖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學可以基于美術本身的特點,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畫面延伸與想象,在豐富學生美術世界的同時,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增強對美的理解。例如,基于《步輦圖》的美術教學,教師可以作如下引導:學生能夠從人物具有差異性的表情中看出什么?從該作品中同學們還能看出什么?作者在創作時有怎樣的心理感受?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互相間進行討論,并告訴學生可以充分調動想象力,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幫助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學生美術思維與審美意識[1]。
三、提高高校美術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當今社會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強烈,高校美術教學的發展也越來越被大眾所期待。面對良好的發展前景,為了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滿足大眾需求,高校美術教師應當立足于教學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學校基礎設施,整合美術教學資源,同時,注重美術教學與學生生活、其它科目間的相關性,不斷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開發新型教學資源,從而為構建高效教學課堂奠定基礎。例如,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將涉及畫作技巧部分的知識與高數軸對稱等內容充分整合,讓學生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對美術知識有所領會,還能通過對高數知識的研究,使得自身思維得到啟發,豐富創作實踐中的技法應用與創作素材的構造。再比如,還可以在美術作品賞析環節,融入歷史知識,深刻學生對作品的印象。另外,美術教學雖具有其獨特性,但仍離不開核心素養的滲透,學生良好的美術素養能夠激發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悟與創造力,因此,教師在整合教學資源的過程中,亦應當注重核心素養的滲透,例如,教師可以以高校校園為平臺,在圖書館、長廊、禮堂等地方張貼一些能夠展現良好道德品質的美術畫作,將其滲透于學生的生活中,從而多角度促進美術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應用科技設備,提高教學效率
美術教學具有意象性、抽象性、多元性等特點,基于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教師可以應用科技設備,為學生呈現生動、形象的美術知識,構建教學情境,這樣既能降低美術教學的難度,亦能促進美術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講述梵高的經典畫作《向日葵》時,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通過對畫面色彩、結構、特點等的分析,穿插梵高的人生經歷與創作背景等知識,讓學生基于畫作能夠認識梵高,通過梵高能夠深刻畫作知識與技巧,往往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應用科技設備,如多媒體投影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例如,教師一方面通過多媒體將該作品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一方面將該畫作融入生活,創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生活化情境。比如通過多媒體視頻的視聽效果,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構建自己身處于向日葵花園中的情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該畫作知識緩緩講授給學生,使學生在眼清、腦清、心清的情況下學習知識,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美術教學效率,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2]。
(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興趣是人們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內驅力,是人們選擇學習的開始,亦是人們在學習困境中堅持不放棄的重要保障。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高校的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我國高校美術教學長久以來以鑒賞類教學為主,教學氛圍較為枯燥,學生學習能動性不高。鑒于此,教師應當應用多種教學策略在向學生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的培養。具體而言,例如,教師在開展關于工藝美術的課程時,一方面可以向學生播放有關于陶器、瓷器、彩塑等工藝制作的視頻,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入泥塑進入高校教學課堂,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應用所學內容進行美術工藝品的制作。美術教學通過這種方法開展,能夠化枯燥為樂趣,化抽象為具象,化靜態為動態,有助于學生在充分新奇的氛圍中提高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有意識地進行美術學習,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的提高。
(四)組織合作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合作學習是具有高度實踐性的學習模式,教師通過綜合多種美術知識構建合作學習課題,有助于提高高校美術教學效率。基于高校學生特點,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4到6人自主分成若干小組,并設計一個課題。例如,教師可以基于彩陶相關知識的學習,讓各個小組在課前自行查閱彩陶的特點與年代背景,并形成美術報告,在這一過程中遇到問題,可小組討論解決,亦可以詢問教師,在課程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將講臺讓與各個小組,讓每個小組輪流進行講述,教師基于學生講述的內容,就教學任務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而后讓各個小組相互評價,這樣的教學氛圍,能夠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3]。
四、結語
馬克思曾有言:“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這一闡述說明人類對美的追求與社會發展同在。高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搖籃,美術教學是發現美、展現美、創造美的平臺,構建高校美術教學課堂,有效培養學生審美意識,鼓勵學生探索美、追求美,在實際生活中引入美的元素,使社會進步發展與人們幸福感最大地體現。
參考文獻:
[1]李小桐.職業院校美術鑒賞課程對于審美能力的培養[J].科技風,2018,(33):27.
[2]胡小兵.大數據背景下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學創新模式的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9):162-164.
[3]朱收運.合作學習的概念、意義及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8,(19):86.
作者單位:重慶應用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