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麗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人們對高校教育的教學方式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文章主要對工筆花鳥畫進行簡單介紹,對現階段高校工筆花鳥畫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對提升高校工筆花鳥畫的教學手段進行探究,旨在為行業內相關人士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高等院校;工筆花鳥教學;教學理念;教學策略
工筆花鳥畫在我國傳統繪畫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高校中國畫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F階段高校中國畫教學中,老師教授工筆花鳥畫的教學方式被傳統理念限制,專業課開展較多但學時較少,學生無法真正學會工筆花鳥畫的專業知識及畫法。所以,老師必須要創新工筆花鳥畫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內心需求。
一、工筆花鳥畫的教學理念及特點
(一)教學研究背景
在日本,工筆花鳥畫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畫是以中國畫為基礎的,再加上國外畫作色彩應用的特點和日本的風土民情,能夠創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畫法。這也為我國高校教學方式的創新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1]。
在我國,中央民族大學著名教授李魁正一直專研工筆花鳥畫的教學探究。他將傳統工筆花鳥畫的表現手法和創作理念進行大膽的創新,靈活運用各種設計元素,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僵局。他所創造的新式教學方式,培養了大量的優秀繪畫人才,并傳承了原本走向衰亡的傳統花鳥畫,是我國繪畫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李魁正教授在教學上致力于改善學生的傳統觀念,降低固有線條在教學中的主要地位,讓學生對線條形狀和國外畫作進行研究和賞析,提倡學生解放思想,對工筆花鳥畫進行大膽探究。
(二)教學理念
工筆花鳥畫具有形神結合的特征,所以高校著重對這方面進行拓展講解?!靶巍痹诠すP花鳥畫中指的是繪畫對象,實質上就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景象,如飛鳥、花草等事物;“神”在工筆花鳥畫中指的是繪畫創造者思維上的一種境界,這種思想已經超脫了原本事物的情感,是一種內心真實所想和文化的表現?;诖耍覀兛梢钥闯龉すP花鳥畫的教學理念與形神兼備的繪畫創作密不可分,這也是工筆花鳥畫創作的主要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生對傳統畫作的臨摹、寫生和創作,繼而形成三位一體的、平衡的教學結果,為學生的藝術審美個性化發展奠定基礎,有助于優化學生的繪畫能力。在我國文化的傳承中,工筆花鳥畫占有重要的位置,再加上近年來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度不斷上升,工筆花鳥畫的傳承發展比較可喜,高校的工筆花鳥畫教學也在這種社會常態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呈現欣欣向榮的趨勢。
(三)教學特點
工筆花鳥畫就是花鳥事物與中國畫創作手法的有效結合,它更傾向于將花鳥事物的細膩美展現在畫作中。在繪畫的過程中,強調以真實的筆劃和豐富的色彩將繪畫的主體描繪出來,是我國傳統畫的主要代表。在學習和創作的過程中,老師應該讓學生從被描繪事物的實際出發,幫助其學習中國畫的形式美感及表現手法,繼而使學生將這些表現手法應用到生活中去,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量。
二、現階段高校工筆花鳥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高校工筆花鳥畫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針對性教學團隊的缺失。由于我國文化博大精深,繪畫種類豐富多彩,在設置教學科目時,往往重視多能力學習,但忽略學習精度。大部分高校繪畫專業的老師都存在兼課的情況,再加上教學基礎設施存在缺失,無法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二是國內外繪畫基礎教學銜接較差。我國和國外畫作所追求的理念截然不同,學生不能夠靈活轉換于兩者之間,加大了工筆花鳥畫的教學難度。三是課時量較少。通常高校開設工筆花鳥畫教學課時在80課時左右,老師很難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十節課內繪制一幅完整的作品,教學深度不夠,無法進行拓展性探究和學習。四是動手實踐性較差。現階段教學的方式通常都是演示局部教學法,再讓學生舉一反三,這樣會降低學生學習的全面性,無法進行完整的認知。五是教學與學生思維偏離較大。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學生的思維意識在不斷變化,工筆花鳥畫教學內容與學生發展情況不符,不能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因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
三、改善高校工筆花鳥畫教學策略的具體方式
(一)重新審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
前面提到傳統的教學內容過于注重工具材料的結合學習,全面性較差。高校和老師應該重新對教學內容進行界定,將線條表現、傳統文化表現、水彩表現等等融合到教學內容中去,重視學生對新材料的使用能力。改良后的工筆花鳥畫教學是以整合內容、資源、教學模式為出發點而進行制定的,具體如下:一是線條描繪的重要性。傳統工筆花鳥畫在開展線條描繪的教學時,老師將教學的主要關注點放在勾勒線條的訓練中,雖然要求十分嚴格,但不能夠很好地體現創作的具體意義。所以,老師需要優化教學方式,融合現代感極強的裝飾畫和其他發達國家的畫作中的線條描繪特點,將其傳授給學生,重視組合教學和單一內容教學的有機結合。二是色彩的教學。淡色的色彩和重色的色彩雖然區別較明顯,但表現手法和創作方式基本一致,基于此,老師可以將兩種色彩歸納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比較中提升色彩的認知能力和應用能力。三是水彩與水粉的教學。這兩種繪畫方式與上述兩種色彩的情況類似,但兩者繪畫種類不同。其共同點都是以紙為載體進行繪畫創作,應用的原材料和工具大體相同,都需要將水加入進行調和,對視覺效果的追求較淡雅和厚重,重視意境和情感的雙重表現。水彩和水粉創作方式的不同點表現在兩者的自身優勢上。將這兩種創作方式融合在工筆花鳥畫的教學中既能提升工筆花鳥畫線條的表現能力,又能夠強調情境和意境。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先將其進行獨立單元教學,再聯合教學,豐富學生創作工筆花鳥畫的表現手段。四是鼓勵學生對新材料進行探究,并結合自身認知創新創作手段[3]。
(二)創新教學手段,重視教學評價
首先,老師應該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將舉例講授更改為整體講授,提升講解的全面性。技法是創作的具體手段,高校美術教學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掌握更多的技法,使其對美術創作特點了如指掌,鍛煉學生的整體能力。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才能夠對學習的專業進行全面認知,提升其就業從事本專業的概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臨摹作品各個部分的畫法進行詳細介紹,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例如作品《芙蓉錦雞圖》,在講解時先要學生讀畫,然后詳細講解錦雞的各個部位,要學生了解錦雞的結構,再對襯托錦雞的花和蝴蝶進行講解,最后讓學生進行臨摹。整體過程可以在多個課時中完成教學,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激發自身的能力。
其次,要優化教學方式,強調開放式教學在課堂中的地位。高校學生的心智比較成熟,他們對自身在乎的事物關注度較高,加上中國畫需要一定的悟性和創造性,這增加了老師的教學難度,不利于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因此,老師在開展工筆花鳥畫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多媒體技術加入到其中,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教學有所改觀,激發其學習興趣,提升老師課堂教學的質量。例如在對《碧桃圖》進行教學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關于碧桃的動態視頻,將碧桃從含苞欲放到盛開的整個變化生動展現出來,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思維被動態的工筆花鳥畫所吸引,與作者的思維產生了共鳴,老師再開展接下來的教學,這樣教學效果會比較好。
再次,重視教學評價。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分成小組,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其進行相互的討論和評價,提升教學效果。學生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豐富了對工筆花鳥畫創作的思維角度,在相互評價中鍛煉了自身的綜合能力,為學生在傳統畫作行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對《果熟來禽圖》進行教學時,老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將學生每五個人分成一個小組,并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開展討論,如這幅工筆花鳥畫中小鳥的神態是什么樣的,樹葉的創作手法是什么等。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發表相應的建議,再聽取其他同學的建議,彌補自身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老師要對討論的主題進行監督,防止一些不聽話的同學利用課堂時間交涉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不要忙于給出正確答案,要采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引導[4]。
最后,建立公平的考核機制。老師在進行工筆花鳥畫教學后,會給學生布置一些創造性繪畫作業,作業能夠體現出學生對繪畫的興趣和學習的成果,因此,老師必須要對學生創造的畫作進行真實的評判,并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方向和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盡可能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對于一些創意較強、特點較突出的工筆花鳥畫作品,老師應該進行表揚并適當增加分數,提高高校學生對工筆花鳥畫學習的主動性。例如老師布置了用工筆花鳥作畫的方式對校園內的教學樓進行創作,通常情況下,學生會對教學樓的外觀、藍天、白云進行描繪,而有一些學生會將夜晚教學樓考研學生奮戰的情景,還有一些學生會將四個季節中的教學樓描繪出來。當老師進行評判時,后兩種學生的思維較開闊,能夠通過老師的教學進行舉一反三,將學生考研急迫的心情和學校與學生的風雨同行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領悟到工筆花鳥畫的創作真諦。老師可以給予這些學生分數上的一些關照,并針對這些學生展開更深入的教學指導。對于常規發揮的學生老師可以在課堂通過各種教學方式進行相應的指導,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將現代表現手法與傳統工筆花鳥畫的表現手法有效結合。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人們常說教育和藝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培養高質量人才就需要讓其適應快節奏的發展及社會需求。因此,在高校工筆花鳥畫的教學中,老師應該以傳承文化為前提,繼承和創新表現技法為教學手段,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使學生能夠用藝術的眼光審視生活,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任晗婷.關于工筆花鳥臨摹與創作的教學改革初探[J].美與時代(中),2017,(5):83-84.
[2]羅思思.中國大專高校工筆花鳥畫教學的有效方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1):147-148.
[3]蘇云龍.高校工筆花鳥畫臨摹教學探索[J].美與時代(中),2018,(3):114-115.
[4]張玲麗.高師工筆花鳥畫教學探微[J].藝術科技,2013,(2):226.
作者單位:邵陽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