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予林
摘要: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將承擔起幼兒啟蒙教育的重任,將中原傳統文化藝術滲透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中,既是民族傳承的需要,又是全面提高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必要手段,不僅對拓展視野、增長才干、增強底蘊、促進幼師人文素養的提高有積極意義,更能增強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中原傳統文化藝術;傳承;高職學前教育;美術課程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2019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原傳統文化藝術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中的滲透”(2019-ZDJH-581)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遺棄了就切斷了精神命脈。”①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傳統文化藝術以原生態的樣式表現出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色,并傳承著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比如:豫北安陽殷墟、甲骨文,浚縣泥咕咕,滑縣錫器;豫西洛陽的龍門石窟、剪紙、唐三彩;豫東開封的《清明上河圖》、朱仙鎮年畫、汴繡,淮陽的泥泥狗;豫中的禹州鈞瓷(乃至于宋代的五大名窯有三個都在中原河南,除了鈞窯外,還有汝窯和官窯);豫南的皮影戲、花鼓戲、民歌等。以及享譽全球的豫劇和傳統典故,比如《岳母刺字》《司馬光砸缸》《子路問津》等,都浸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醇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大餐。
一、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中滲透中原傳統文化藝術的意義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②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將承擔起幼兒啟蒙教育的重任,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既是民族傳承的需要,又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全面提高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必要手段。中原傳統文化藝術,以原生態的樣式表現出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色。開發、利用這一優秀的美術教育資源,使其滲透入當代美術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對于拓展視野、增長才干、增強底蘊、提高幼師人文素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目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現狀
首先,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這使得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相對薄弱。尤其在美術課程中,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評價的標準都一味強調技術性,而忽略了文化內涵,導致學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藝術素養和人文情懷。
其次,部分學前教育工作者,他們普遍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后,且多是專業院校畢業,很多受西方外來文化影響,缺乏傳統文化底蘊。
最后,自西式教育理念進入中國后,擠壓了傳統文化教育的空間,以至于目前中國學前教育出現了“非本土化”的傾向。所謂的雙語、西式、蒙氏、外教等教育方式,成為當下許多幼教機構流行的招牌,幼兒教學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所西化,并未立足于本土,立足于鄉情、民情。
三、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中滲透中原傳統文化藝術的方法和途徑
(一)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文化底蘊
將審美欣賞和審美知識的傳授結合起來,引領學生認識中原傳統文化藝術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貢獻、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教學:
1.各類文化藝術進課堂,真聽,真看,真感受
中原傳統文化藝術種類多樣,形式豐富,涉及面廣。美術課上,可以通過實物或多媒體展示及教師的介紹講解,讓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接觸、了解、欣賞、品評各類傳統文化藝術作品,使學生知道其時代背景,了解其藝術表達、造型色彩線條、材料運用、藝術價值、人文意義(如吉祥祝愿、消災避邪、祈福納祥)等,以達到提高未來幼教老師美學修養的目的。從而更加認識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
例如,在介紹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時,我們將作品實物帶入課堂,讓學生與這些生動的、生活氣息濃郁的藝術品零距離接觸。他們在欣賞感受到傳統文化藝術的同時,對家鄉的親切感、親近感會油然而生。
朱仙鎮木版年畫,線條蒼勁有力;造型古樸、稚拙;色彩鮮艷熱烈,以紅、黃、藍、黑、白為主,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五色觀,而五色又與五行相關,“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門神(秦瓊、敬德怒目圓睜,祛邪避災)、財神(招財進寶)等圖,表達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年畫中的許多題材都是宣揚、尊老愛幼、自強不息的道德品質,風格淳樸,更具獨特審美價值。
在介紹瓷器藝術時,我們以河南鈞瓷為代表。鈞瓷的特點在于豐富的窯變,絢爛的釉色具有色彩斑斕的效果。將宋代古鈞瓷片帶入課堂,讓學生親自上手去摸、去看、去接觸、去感受,并與南方瓷器的清秀進行比較。這跨越千年的握手,拉近了學生與時空的距離,仿佛在與古人進行著對話與交流。
在介紹繪畫藝術時,我們以北宋畫家張擇端著名作品,反映東京汴梁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圖》為代表,讓學生在欣賞畫作的同時,感受中原傳統文化的厚重、精彩,回望與領略古城開封的昨天與今天。
2.寓教于樂,美育德育相結合
許多美術作品創作題材都來自于中原傳統文化歷史典故,比如機智救人的《司馬光砸缸》;精忠報國的《岳母刺字》等。從觀念形態上看,這樣的傳統題材選擇一方面來自于群眾喜聞樂見,源遠流長,但更重要的則是“助人倫,成教化”,勸人向善、自強不息。在美術教育教學中,可深入探究運用這一美術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優秀資源,把這些內容、背景知識、本土文化、歷史典故,講給學生們聽,培養學生道德感、責任感、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愛國熱情,弘揚民族精神。
(二)加強實踐操作,強調繼承創新,突出動手能力
通過中原傳統文化藝術在美術課程中的滲透,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掌握和運用。
課程設計要強調中原傳統文化藝術的滲透,如結合中原本土文化開發一些美術課程:欣賞、評述領域的課例有《泥塑大世界》《鄉里鄉親看皮影戲》;造型、表現領域的課例有《開封秋菊名天下》《故鄉的鐵塔》;設計、應用領域的課例有《變廢為寶-麥秸的新變化》;動手、實踐領域的課例有《火紅的剪紙》(剪切);綜合、探索領域的課例有《歡歡喜喜過大年》。
實踐證明,只要課程設計合理,課堂教學是很容易達到理想效果的,氣氛活躍,學生也更容易接受和感動。
利用多種美術手法,如繪畫、書法、雕塑、泥塑、版畫、剪紙、篆刻等,通過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將中原傳統文化藝術滲透入美術課程中。
例如用繪畫創作表現不同的中原傳統文化藝術。我們可以通過故事配畫、童謠配畫、詩配畫的形式,把中原傳統文化藝術形象地表現出來,體現了傳承創新的時代潮流,在傳承中延續、在創新中發展!
故事配畫,故事配畫是讓學生運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表現不同故事情節或意境。通過有趣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受到教育和啟發,如根據歷史典故《司馬光砸缸》《岳母刺字》等,讓學生發揮想像,用繪畫的形式反映故事情節,通過師生互動,把所畫內容整理編撰成連環畫或組畫,再配上文字,一本自制連環畫就完成了;
童謠配畫(兒歌),童謠所表達的是孩子最單純、最開心的游戲生活 。讀童謠、畫童謠,拉近了文字與繪畫的距離,例如,童謠《小老鼠上燈臺》,寓教于樂,情趣盎然;
詩配畫,將詩詞美好的意境通過繪畫來展現,這種詩畫的結合可謂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更能形象地展示詩中的意境,如,古詩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另外,通過了解甲骨文、臨摹拓印學習書法,比如寫春聯,家門口寫“出門見喜”“恭賀新年”,壓水井寫“川流不息”,米缸面缸寫“五谷豐登”,豬圈雞圈寫“六畜興旺”;折疊剪切、繼承創新剪紙藝術。
請進來、走出去。如聘請藝術、考古、文博、非遺傳承人等專家學者,走進校園,走進課堂,開設中原傳統文化藝術專題講座;校內為學生建立、提供各類美術工作室和實踐場所,或建立校外美術實踐基地,聘請美術家或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擔任指導,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機會。
構建課內、課外相結合的立體教育模式。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可以“校內不足校外補”為原則,充分用好、用足中原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發揮它們最大功能。學生除了在美術課堂上學習中原傳統文化藝術知識外,還可通過課外活動、假期社會實踐等,接受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例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美術課外活動,參觀當地博物館、名勝古跡等;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民俗活動,并通過環境的創設、參與性的手工任務、體驗性的活動等多種方式去拓展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傳承。
四、結語
由于我們在美術教學中加大了傳統文化課的力度,使學生的知識面和人文素養得到提高。所以在2018年教師資格考試中有關傳統文化部分的試題,學生都能準確答出,合格率顯著增加,我們的努力初見成效。
總結起來,宏觀著眼,微觀入手,是中原傳統文化藝術滲透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重要方法論。在我們追趕潮流,向世界看齊的同時,能夠立足本土,不忘傳統,兼容并蓄顯得更難能可貴。這是民族的底色、情感上的認同。
上述舉措將進一步豐富、充實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內容,促進中原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提高美術課程效率。我們要繼續努力,用最優秀的中原傳統文化培養最優秀的人,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注釋:
①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講話。
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七部分講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EB/OL].(2014-04-02)[2018-02-10].http://www.moe.edu.cn/.
[2]于小盼.學前教師職前教育發展策略研究[J].教育評論,2017,(9).
[3]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4]仇春霖.大學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楊作龍.中原文化景觀[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6]倪寶誠.大河風[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