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奕璇
摘要:文學具有把握世界的深刻性、整體性等顯著特征,這些特征同新新聞主義當中所提倡的新聞寫作文學化的理論是完全符合的。故而,在新形勢下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具備一定文學素養,才能彌補傳統客觀性報道寫作的缺陷,從而切實提升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提升新聞的可讀性,讓具備文學性特征的新聞切實有效地吸引大眾,滿足人民的審美需求。作為一名立志將來從事新聞行業的學生,論述文化素養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并提出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文化素養;新聞習作;作用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250-01
新聞媒體要求記者在新聞習作中,具備一定政治意識、業務能力、廣泛活動能力和交際能力,同時還要求其保持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分析問題能力和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另外,記者還要能深入基層,了解人們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唯有如此,新聞工作者才能寫出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內容。但從現階段的新聞寫作來看,仍有很多新聞媒體記者在寫作上有待提升,不少報道文章生硬、空洞,缺乏吸引力,自然就更談不上文學藝術美感。盡管部分記者有抓住新聞獨到的視角和特點的能力,但是因為寫作功力不夠,以至于寫出來的文章無法吸引社會大眾。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文學素養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
一、文化素養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分析
1.有助于增強新聞寫作的可讀性。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所流傳下來的新聞作品以及優秀文化作品都具有很強的形象感,比如說,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毛澤東就曾寫過《中原我軍占領南陽》以及《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這類重大事件的新聞稿。后者全文僅兩百余字,但整個新聞稿件結構嚴謹,語言準確,富含情感色彩,氣勢雄渾,思想深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當時的戰斗場面以及戰斗過程。該新聞通過對文學手法的合理運用,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我軍的英雄形象。由此可見,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文學素養,才能更好地在新聞寫作中運用一些文學藝術手法,從整體上增強新聞稿件的可讀性,更好地讓人們接受,從而最大化地發揮其信息傳播效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可以通過電視、電腦、手機等途徑獲取新聞信息,但是真正可以吸引社會大眾的優秀的新聞作品,或者說具有真正影響力的新聞稿件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新聞記者缺乏文學素養。
2.有助于提升新聞寫作的語言表現力。研究發現,但凡優秀的新聞作品基本上都會使用一定的文學藝術手段。比如在每年5月份,享譽全球的普利策新聞獎都會用以表彰原創的具有較高文學性的優秀作品。當前我國很大一部分的新聞記者在寫作時,因為缺乏文學素養,致使寫出來的文章平淡無奇,毫無吸引力,甚至每一篇新聞稿件都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這不僅不會贏得群眾的喜歡,時間一長,還會嚴重影響新聞媒體的形象和社會公信力。如果在新聞寫作中合理有效地運用一些文學手法,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新聞稿件的語言表現力,寫出生動形象的富有表現力的新聞作品。
二、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
1.培養對古典文化的興趣。我國作為文明古國,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發展史。我國古典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有著很多截然不同的表現類型,比如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等,品味經典的古典文化不僅可以增長知識,提高自身文化修養,還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作為一名立志于從事新聞工作的學生,對我國古典文化的傳承是義不容辭的。筆者自身首先應該樹立起以古典文化為工作基礎的意識,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將來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為我國新聞行業的健康發展服務。
2.樹立新聞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當前有部分從業者對古典文化的了解不夠,甚至個別從業者認為古典文化與自己的工作關系不大,對吸取古典文化,提升專業能力的積極主動性不夠。希特勒曾經說過:“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瓦解他們的文化。”作為一名立志于從事新聞工作的學生,必須牢固樹立強烈的緊迫感和高度的責任感,為我國新聞事業貢獻力量。
3.廣泛閱讀,日積月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培養出來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要忘記學習,每天讀半小時書,每天寫一些隨筆,為自己積累更加深厚的文學素養。當行為不斷進行重復,就能夠實現良好習慣的養成。久而久之,我們就可以逐漸培養出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文學素養,這為自己的工作帶來的積極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在新聞稿件寫作的過程中,通過恰當的引經據典,能充分彰顯新聞工作者的文化底蘊,同時又可以對我國古典文化進行積極的宣傳,引發人們對古典文化傳承的思考。
三、結語
文學素養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必須要具備的一種素養。文化素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的,而是通過長期的思考、閱讀和積累汲取而來的。因此,作為學生的我們在生活或是學習中,要有意識地加強自身的文學素養,做到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切實增強自己的文學素養,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確地反映社情民意,傳播知識,引導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