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章添柱 陳琦瑤 殷伊玲 賀鵬
摘要: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公共服務中所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公共服務主體為了更好的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更好的履行提供社會服務的職責,應該認真研究目前出現的問題,并制定針對性的對策,以達到自身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本文將從公共醫療、公共交通、公共養老等方面以科學的角度,深入研究長沙市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并尋求應對之策。
關鍵詞:公共服務;問題分析;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270-01
一、長沙市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醫療領域
第一,公共醫療服務的公平性下降和公共醫療設施投入的不足,導致貧困、公眾不滿情緒增加、群體間關系失衡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促使公眾對社會不滿,對政府的工作產生了抱怨情緒,從而導致政府在公眾當中的威信力越來越低,不利于政府有力的開展工作。
第二,公共醫療服務體系不健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療資源總體供給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不相匹配。公共醫療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分配存在著極大的不均衡,大多數優質的醫療資源集中在部分經濟發達的市區,而在大多數農村地區缺乏優質的公共醫療資源,導致了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麻煩,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第三,公共醫療服務體系不適應群眾的健康需要,公共醫療服務價格混亂導致醫療費用持續攀升,藥價虛高,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突出。目前長沙市的公共醫療服務價格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導致了大多數醫療機構胡亂標價,造成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一人得病,全家擔憂,甚至有老百姓患了重病為了不拖累家人而選擇放棄治療。
第四,公共醫療衛生機構臃腫,重大疾病預防控制任務艱巨和對突發性公共醫療衛生事件難以應付。目前長沙市的各種醫療機構琳瑯滿目,參差不齊,但未能有效的統一管理,在重大的突發性公共醫療衛生事件前難以發揮作用。
(二)公共交通領域
第一,經濟快速發展,機動化進程加快,交通供需矛盾激烈。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經濟水平提高,人口逐年快速增長,機動車出行數量急劇增加,小轎車的大量使用,加劇交通擁堵,交通供需矛盾激烈。
第二,城市公共交通發展速度較慢。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公交線網布局不合理、線路站點不科學、換乘不便捷、交通管理滯后、公交補貼和補償機制不健全等導致了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緩慢,因為還未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統中的主體地位,且軌道交通、BRT等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建設滯后,使小汽車成為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劇了道路的擁堵。
第三,道路容量不足,道路資源配置不合理。我國道路資源稀缺,道路建設速度趕不上城市汽車化發展速度。又因城市只重視快速路和主干路網規劃建設,忽視次干道和支路網的規劃建設,導致城市道路網等級級配不合理,道路交通功能紊亂,難以發揮路網整體效能。
(三)公共養老領域
長沙市雖一直重視養老問題,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具體表現在:
第一,資源配置不合理。進行養老設施、養老機構建設時,資源更多的傾向于城市,而向農村供給的資源相對較少。造成了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實際享受到的養老服務資源存在較大差別。同時在養老機構建設的財政撥款上存在配置不合理,造成如養老院等機構在內部建設及設施上存在差距。
第二,農民工養老處境尷尬。首先,農民工為了生活背井離鄉,靠賣苦力掙錢,且農民工的工作方式主要以短工為主,人員流動性大,故多數無法滿足連續繳費十五年的要求;其次,由于農民工知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參保意識不強,因此造成了部分農民工沒有入保,致使農民工在養老問題上處于窘境。
第三,單靠國家政府解決養老,財政壓力大。如今在養老建設方面,多為政府負責,建設資金大部分也由政府提供。面對如此龐大的建設項目資金,政府財政壓力勢必增大。面對巨大的財政壓力為避免出現財政赤字,各項建設的步伐勢必減慢,養者建設同樣受到影響。
二、長沙市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問題的應對之策
(一)加大投入,完善機制
1.強化政府的相關職責
政府應加強以下兩個方面的職責:首先,在一般醫療領域,要加強政府的財政支出和分配責任。其次,要加強政府對于公共醫療服務體系的干預與監管。這些年來,醫療衛生領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缺乏必要的責任,對公共醫療服務體系的監管不足,對公共醫療服務監督體系的建設不完善。
2.構建完善的公共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在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及公共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中,要想最大限度提高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提高公共醫療衛生投入效率,首先就是要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再盡可能發展中高層公共醫療服務體系。
3.實行管辦分離的公共醫療體制改革
公共醫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從“辦醫院”真正轉向“管醫院”,不要直接經營管理醫療單位,要真正做到“不當運動員,只當裁判員”。必須認真解決政府職能錯位、缺位和不到位的問題,下放權力,通過市場競爭機制與政府干預機制對公共醫療服務體系進行改革。
(二)引進科技,提倡環保
1.加強交通供給,多種方式疏通交通擁堵
重點要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容量。建設快速、大運量的干線、次干線交通和與之無縫銜接的支線交通,注重干線、次干線與支線合理配置;改善道路斷面配置,優化路權分配,確保道路功能的正常發揮,高度重視老城區和新城區之間的通道建設,減輕交通瓶頸帶來的壓力;重視和加快除道路以外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橋數量,有效實現人車分流;通過采取經濟手段治理交通擁堵,減少中心區的交通壓力。
2.重視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運輸能力
城市公共交通主導城市交通方式的實現,需要政府部門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公共交通財政補貼補償機制,建立專門的公共交通專向資金發放與監管機構及公交企業政策性補償額的評估體系,對資金扶持和項目建設等方面區別各省市發展差異,進行分類指導和扶持;加強公交樞紐規劃和運營管理。
3.加快發展智能交通
利用先進技術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是增加道路有效供給的主要措施。目前,世界各地的道路交通管理部門都在積極探索新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手段,充分利用現有交通網的通行能力,較為突出的就是智能交通系統(ITS)。我們應加快研究適合我國公交企業的調度優化系統模式、各種新技術,以提高交通效率。
(三)科學定位,共同發展
1.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城鄉共同發展
在基礎建設上重視農村地區,由于農村的基礎條件較差,起步時間較晚,在進行社會資源配置時,應當充分考慮到農村落后于城市的現狀,理解農村較城市而言的先天不足,將資源進行最合理的配置,而不是所謂的城鄉資源平均分配這種淺顯的城鄉平等。政府應當努力推進城鄉共同發展,建設農村,讓農村同樣能緊跟整個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縮小與城市的差距,實現所有社會成員享受同等社會福利。
2.優化政策,高效為民
在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養老應當育相應的政策,外來人口較常住人口而言,工作時間多為短期且流動性大,一般對常住人口適應的政策有時很難落實到這些外來務工人員身上,因此在制定政策上政府應當考慮到部分特殊群體,為之制定針對性的問題,切實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
3.科學定位政府角色,加強第三部門建設
在公共服務體系中,政府是重要的主體,但不應該是唯一主體,目前我國公共服務在許多領域政府都處于壟斷地位,第三部門等其他公共服務主體發展較慢,這樣十分不利于公共服務的發展。因此,政府應當科學定位自己,充分發展第三部門等其他公共服務主體,通過多主體協作,讓其他主體充分發展其能力,以此減輕自身的壓力,這樣才能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務,并且促使公共服務體系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