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強
摘 要:探討了高中生英語閱讀中短暫認知困惑心理適應。對高中生英語閱讀中出現的短暫認知困惑進行了分析,分析了現象和成因,介紹了閱讀過程中的領會監控,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監控自己的閱讀過程,并給出了處理策略和通過案例介紹了策略的運用。
關鍵詞:英語閱讀;短暫認知困惑;處理策略;心理適應
高中生在閱讀理解當中對部分篇章的理解中總是出現暫時的理解困難,這個短暫的過程需要學生靈活運用閱讀策略,這個過程對學生有一定程度的心理考驗,部分學生會因為這些短暫認知困惑而退縮,因此策略的使用對閱讀行為能否成功非常關鍵。
一、閱讀中短暫認知困惑的處理策略
建議使用以下策略以監視并控制自己的領會過程[1]。
(1)閱讀速度變換。有的內容需要略讀,有的內容需要細讀,根據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內容調整閱讀速度。學生要學會瀏覽,抓住閱讀材料的幾個核心觀點,組織后續閱讀行為。不要一字一句地讀,而要積極地尋找答案,抓住實質內容。
(2)對理解模糊的內容有一定的容忍度。如果某些內容不太明白,繼續讀下去,不要中止,作者可能會在后面填補這一空隙,增加更多的信息,或在后文中會有明確說明。
(3)重復閱讀會有新的收獲。重新閱讀較難的段落,有時能夠領會第一遍領會不到的含義和化解理解上矛盾或錯誤信息。
在閱讀中,學生應該明確自己的任務,隨時提醒和監控自己是否完成了閱讀任務,一方面學生要關注閱讀材料本身,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地評價自己的閱讀過程,閱讀能力低的學生往往在這方面有困難,他們更關注字面意思而不是文章整體的意思,更關注一個個單詞的含義而不是整句整段的含義,并且對文章重要信息不敏感,體會不到閱讀策略的用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主動引導學生建立閱讀理解和閱讀策略的關聯,注意觀察學生在閱讀中的閱讀行為,如重復、猶豫和自我糾正等,找出學生不能精確捕捉信息的原因,鍛煉學生的記憶。
二、閱讀中短暫認知困惑的處理策略應用
下面從三個維度探討處理短暫認知困惑:
1.評估:評估自己已讀內容、已獲得的信息、信息中沖突內容。
2.計劃:根據評估內容選擇合理策略。
3.行為:將計劃階段選擇的策略付諸行動。
三個階段是緊密相連的,難以明確區分界限,但是需要學生靈活并根據需要選擇閱讀策略。
下面是一篇高一學生遇到的完形填空文章節選,筆者試圖通過這篇文章的分析說明以上策略的使用。
A sailor in one of Christopher Columbuss three ships is eagerly looking for land. In the sailors eagerness to 1 land, he makes his 2 . He thinks that a cloud on the horizon is land. The sailor,with great excitement, calls out, “ 3 !”
1.A.discuss B.cover C.describe D.find
2.A.trip B.mistake C.promise D.decision
3.A.Cloud B.Sea C.Land D.Sand
評估:本文講述哥倫布船隊上一位船員誤以為自己發現了陸地而引出的一個笑話,進而說明了航行中船員的艱苦生活。本段是第一段,學生會有第一次短暫困惑發生,本段講述哥倫布船隊一位船員焦急的尋找陸地,犯了一個錯誤,他誤以為天際線是陸地。
計劃:本次停頓需要用到的策略:(1)讀前瀏覽全文。(2)閱讀本段放慢速度。(3)容忍模糊。(4)前后文找線索。(5)根據語境判斷生詞意思。(6)頭腦中形成畫面。(7)聯系生活經驗。(8)標記符號,幫助后文理解。
行為:本段出現一次短暫困惑,閱讀前學生先將整篇文章瀏覽一遍,把握文中的核心觀點,這一段閱讀應適當放慢速度,因為這一段是全文的導入階段,閱讀速度快容易導致不能很好地進入文章,建議學生讀完這一段應該做第一次短暫停頓,回顧內容,本段的難點在于第二空答案的線索在后文,需要學生在這個階段容忍模糊,也是本文第一次考驗學生的閱讀耐受力,第三空答案線索在前文,需要學生去發現“land”這個詞。還有幾個生詞如“eagerness”需要學生根據語境來判斷意思,并標記重點單詞信息,如“land”畫下劃線,說明這個單詞后文還需要使用。
三、結束語
短暫認知困惑的處理是閱讀能力和閱讀策略的結合點。教師不僅要會結合不同的閱讀內容教給學生具體的策略,而且還會指導學生積極、適時地選用策略,并通過訓練形成適合學生個體的閱讀策略。注重培養學生策略使用效能感,讓學生認可策略使用的功能,最終培養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心理適應和學好外語的必備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注:本文是西藏自治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 《西藏高中生英語閱讀困難來源與干預》(XZJKY316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