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萬花
摘 要:新課改的背景下,學校開始注重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發展。由于傳統的教學觀念,體育教學因為不是專業的文化基礎課而被冷落,體育課堂教學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在考試前期,體育課程會因為學生文化基礎課程比較緊張而被占用,這就導致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目標一直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師在體育教學課堂上,應該將創新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明確課堂目標,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關鍵詞:中小學;體育;游戲教學
體育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所以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單以枯燥的理論知識傳授知識,應該合理有效地將實踐和理論有效地結合起來,將游戲教學法引入到體育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
一、游戲的應用特點
將游戲應用在體育教學課堂中,增加了體育課堂的趣味性。體育游戲區別于基本的游戲,它會將教學知識點和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簡單易懂,也增加了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體驗成就感,讓學生在游戲體驗中體會到體育課程的真諦。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枯燥,再加上體育課程本身不受重視,學生對體育教學課程沒有興趣,也無法達到體育訓練的目的。而體育游戲不僅娛樂性強,也將運動融入游戲中,這就使得學生在游戲中將體育運動的真諦體會得淋漓盡致。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體育教學的理論知識,分層次鍛煉學生的平衡性、柔韌度以及靈敏度,并不斷培養學生的耐力以及力量,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體育游戲能夠將這些完美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既可以在游戲中體驗到快樂,也可以深刻地理解體育知識的精髓,以此提高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教師在進行體育游戲教學時,要注重游戲的公平和公正性,讓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中,將游戲對體育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價值
體育訓練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學生長期不斷積累經驗,掌握實踐理論和實踐方法。中小學生因為年齡的原因,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所以,枯燥的訓練課程便會使學生感到訓練的乏味,多數學生也會因此失去對體育訓練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調動學生訓練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在輕松的游戲環節掌握體育訓練技能。比如,在田徑教學中,彎道技術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圓形跑的游戲,也可以用弧形跑的方式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訓練。體育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教師應該將鍛煉學生的身體機能融入游戲中,使體育課程變得輕松有趣,讓學生學習到體育的精髓。
體育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體育游戲,以鍛煉身體為主要目的,將游戲的形式融入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可以增強體質,并在游戲環節中提高學生的綜合全面素質,讓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比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在集體游戲中感受到存在感,找到自身的價值,為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科學、合理、有效地體育游戲,可以讓學生了解體育規則和體育精神、互幫互助,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規范道德行為,提高道德品質。
三、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體育游戲的運用
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制定合理有效的游戲,讓學生喜歡上體育課程。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使許多學生都喪失了對體育課程的興趣,也使得體育教學課堂無法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質量,而興趣是中小學生學習的動力。體育游戲的制定要根據教學條件的現實情況,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從生活中總結小游戲,并將競爭和運動融合在其中,教學形式靈活多變,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并且可以讓學生有競爭和合作的意識,讓游戲和體育理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會體育理論知識。將體育游戲引入到體育教學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辨別能力,讓學生可以學會組織、團隊協作、互幫互助等能力,實踐證明,游戲是提高中小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通過合理有效地游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中小學生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游戲,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育課程教學帶來的作用更是無法估量,讓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可以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可以積極地參加體育運動,學習體育知識,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團隊體育競賽游戲,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體會到運動的精神。體育游戲貼近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在游戲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不斷地進步,以此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達到體育教學的課堂目標,讓體育課堂有一個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張欣.游戲化教學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作用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9):83-84.
[2]任培紅.淺析體育游戲在民勤縣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4(24):29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