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端 魚文英
摘要:涼山有著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是四川省旅游業發展好又快的地域之一,但在開發文化資源時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過對涼山文化旅游現狀分析,查找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時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資源開發原理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涼山;文化旅游;開發
一、涼山旅游資源概況
涼山地處川滇兩省的重要結合部,山河錦繡、風光旖旎、氣象萬千。代表性旅游景區景點160多個,擁有國家4A級景區11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個、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四川省天府旅游名縣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4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4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縣4個,邛海—瀘山、瀘沽湖、西昌發射中心、螺髻山等景區聞名中外。自然人文景觀遍布各地,湖光山色美、民族風情濃是旅游資源多元性、獨特性的真實寫照。
二、涼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涼山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獨特,主要有彝族文化、摩梭風情文化等。這些文化旅游資源為涼山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四川涼山地區彝族的年節,彝語稱為“庫施”,意為新年,日期則是根據傳統的彝歷來計算。彝族年的時間不盡相同,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的年節時間定的日期也不全都一樣,但大體上都是在每年的十月到十一月之間。彝族過年時間一般為三天,為了過好年節,彝族各家各戶都要計算著月份養豬、釀美酒,做好過年準備。畢摩作為彝族信仰精神的代表,也擔任著宣傳并解釋傳統宗教觀念的角色,同時組織和主持著宗教儀式。所謂畢摩, “畢”的意思是“念經”“詛咒”;“摩”的意思是“有知識和傳授知識的長者”。畢摩水平最高、人數最多、儀式最繁多的地區當為美姑縣,美姑縣被人們成為“畢摩文化之鄉”。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獨有的傳統節日,自漢唐起到現在,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2006年,我國公布了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其中就有彝族的火把節。自此彝族火把節成為我國十大民俗節日和四川十大名節之一,人們稱為“東方狂歡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審批項目。摩梭人以涼山境內的瀘沽湖畔最為集中。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但沒有正式的書面文字,他們的婚姻制度是與其他民族區別的最大特點,概括為“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制。所謂走婚,就是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自愿結合,但并非日夜生活。這種奇異的婚俗只有在摩梭人中延續著,已然成為“人類早期婚姻制度的活化石”。
三、涼山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開發資金不足
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周期較長,資金消耗量大。涼山地區本身的經濟并不發達,經濟基礎差,經濟發展水平低,對旅游業的投入自然也不足。而當地旅游資源開發的主要來源就是政府有限的財政撥款,盡管政府也建立了一些專項資金,分期劃撥給涼山地區以支持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但這些遠不能滿足涼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要求,因此許多好的旅游開發項目無法進行。
(二)基礎設施不完善,可進入性差
涼山地區雖然有一些旅游基礎及服務設施,但由于其經濟狀況落后,基礎設施建設負債累累,特別是一些投資量大、回收期長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特別是旅游旺季的時候,大量外來游客的涌入,旅游設施供不應求的狀況更加明顯。目前涼山地區旅游交通問題非常嚴重。由于與外界聯系通道較少,客貨運輸不暢,運輸困難,“夏天泥石流,冬天雪封山”-易受自然災害影響。
(三)開發程度不高,文化內涵不突出
從涼山旅游資源開發狀況來看,沒有充分利用涼山地區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導致產品內容比較單一,特色不鮮明。涼山缺少傳統民間文藝與服飾為主的旅游產品,只有一部分民間舞蹈及民間手工藝被開發出來,而且大多都注重于觀賞性,比較形式化,參與性、文化體驗式旅游產品不多。彝族服飾由于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各放光彩。涼山彝族地區獨特的服飾文化原本可以是當地文化旅游一個很大的吸引點,但是對其開發的卻遠遠不夠。
四、對策建議
(一)廣辟財源,多方集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首先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制定稅收優惠政策,認真落實政府主導型戰略。涼山地區的經濟相對來說還是落后,依靠其本身對文化資源的開發遠不能滿足當代的要求,需要政府將旅游開發和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在涼山地區自身努力發展的前提下,采用加大政府預算的領域和數額這樣的方式來補助涼山地區的文化旅游業。涼山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財政支持,涼山還需要對外招商引資,做到內資外資相結合。降低民營企業進入標準,取消不合理的收費政策,把民營資本與外資拉到同一標準上來;實施政府與地方、集體與個人一起上的方針,憑借全員的力量,積極爭取國家的一些補助資金,大力實施“以政策換資金、以項目換資金、以效率換資金、以開放換資金”的政策。
(二)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綜合服務水平
基礎設施的是否發達完善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并且這種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大。因此處于發展階段的涼山文化旅游,需要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才能讓文化旅游更好地對外發展。涼山州地理位置特殊,要想更好地發展文化旅游,可進入性尤為重要。
(三)全方位、多層次地深度開發,打造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
涼山的文化旅游資源應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度開發,積極開發和扶持那些發展前景良好但尚未開發齊全的旅游地,進行多渠道開發,不斷去完善已開發的文化旅游資源,增加其深度和內涵。
參考文獻:
[1]李浩淼.涼山彝族自治州旅游資源開發的SWOT分析[J].中國市場.流通經濟.2014.27.
[2]耿選珍.淺析涼山州旅游業發展現狀[J].旅游經濟.2012.186-187.
[3]李天壽,楊西華,王菱.涼山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及加快發展的對策[J].區域經濟.2009.18.
作者簡介:
周小端,女,漢族,延邊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本科;魚文英,女,,副教授,管理學博士,延邊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