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蘊
摘 要:當今社會中,教育問題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新課改趨勢的影響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因此,差異化教學日漸趨于重要。學生的自身智力、心理以及家庭等因素的不同,也意味著學生是不同的獨特個體。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到每一個學生能夠全面發展,也就意味著必須要有效實施差異化教學。
關鍵詞:差異化教育;因材施教;小學語文;智力差異;個性差異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認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這是最早的差異教學理論,他主張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需求,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正確選擇。在新課改中,教學不再只注重教師的“教”,而開始重視學生的“學”,這就意味著老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差異有家庭背景的不同、智力發展水平的不同、興趣愛好的不同等,這就意味著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不同的價值需求,這就產生了差異教學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差異教學原則”,教師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他們自身發展的方式,促進他們最大限度地發展。
一、智力差異,教學目標的分層式設計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理解無疑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教學時,會發現智力的差異導致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同。智力高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透徹,能夠自主地去探究課文的中心主旨,而智力平常的學生則對文章的理解是比較粗淺的,停留在表面的。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分層設置,讓智力層次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中都有所收獲。
總而言之,在一節課中,根據學生的智力差異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中都有所學,更有效地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之上得到發展提高。
二、個性差異,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的差異對待
小學生的個性特征正處于發展階段,尚未定型,但個性差異已經初步顯露出來。學生的個性差異形成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生理因素,一方面是他們后天生活中的家庭、社會等影響而造成的。任何好的教育方法都不能同樣適合所有的學生,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1.教學方法的差異
在教學中,我們通常會碰到三類學生,一類是性格外向,活潑好動的孩子,一類是性格內向,羞于表達的孩子,還有一類是既不外向也不內向,但做事拖沓的孩子。針對這三類學生,老師在教學中所采取的教學方法要揚長避短。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春聯》這篇課文,重點介紹了春聯的內容與形式,知識性很強,趣味性很濃,我在教學時,把對聯的教學分為三大板塊:搜集春聯、編寫春聯、巧對春聯。并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給這三類孩子分派了不同的任務。
第一類性格外向,活潑好動的孩子。這一類孩子往往是語文教學中最愛表現的孩子,他們需要獲得老師的關注,但是做事經常會半途而廢。因此我給他們的任務是巧對春聯,讓他們能在課堂上充分表現自己。
第二類性格內向,羞于表達的孩子。這一類孩子由于不善表達,在課堂上,很少會見到他們積極發言,但他們往往對待學習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因此搜集對聯的工作最適合他們,先將課文中的五副春聯整理在筆記本上,寫出這五副春聯的意思,再根據課文中對書寫春聯的基本要求,搜集流行于社會上的1~5副春聯。
第三類既不外向也不內向,但做事拖沓的孩子,這一類孩子做事往往沒有緊迫感,但思維往往很活躍,所以課堂上編寫春聯最適合他們,讓他們在緊迫感之下明白做事不能拖沓。
這樣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實踐證明,根據學生的性格差異在教學中凸顯差異性原則,這樣才能達到教學中的最優化。
2.教學評價的差異
由于學生的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的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方法都呈現出個性差異。因此,無論是形成性評價還是總結性評價,都要以學生的心理變化為前提,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我們可以采用“激勵制定高目標”的評價方式,但針對性格內向的學生,則要采用“延遲評價法”。如在教學中,如果發現這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沒有掌握該知識點,教師不需要急于給出評價,以免傷了這些學生的自尊心,應該過段時間,比如下課的時候,可以走到這些學生的身邊,耐心地再把知識點講解一遍,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理解是錯誤的,如果這些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我們老師應該給予他們鼓勵,可以報以一個微笑,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董紅梅.對小學語文差異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實施策略探討[J].基礎教育論壇(小學版),2015(7):63.
[2]陳小映.小學語文之差異教學探討[J].山西青年(下半月),20l3(3):120-l22.
[3]陳淑萍,黃兆銘.談“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實踐中的運用[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