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玉秀
摘 要:在近年來的班級德育實踐中,存在著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德育理念更新慢、教師對學生人文關懷不足、整個教育過程形式化嚴重等。但是,也不能否認教師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努力。在立德樹人理念指導之下,教師需要全面更新班級管理理念、建立扎實的班級德育基礎,實現現代化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給教育工作建立啟示。 關鍵詞:立德樹人;德育工作;班級管理
班級管理工作的發展,在現代教育大環境下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直接影響到教師教育工作的全面發展。在近年來的教育工作中,關注立德樹人理念在班級管理中的發展運用,能夠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全面推動學生的發展,將給學生成長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與人文關懷,實現現代化教育工作的發展,最終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了積極條件。
一、小學班級管理現狀分析
隨著新課改發展,班主任管理工作對學生的成長以及發展的意義日益凸顯,成為學生成長的重要環節。但是近年來教育工作的發展中,也存在著一定的班級管理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德育觀念更新緩慢,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之下,教師的德育工作,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德育理念更新慢,很多教師對德育的認知,還停留在以思想品德課程為主、停留在“說教”地位,對于新的德育觀念、方式方法等的引入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其二,在德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不足,德育在日常班級教育中蘊藏于日常的班級管理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成長的關懷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很多教師開始建立基本的班級管理制度時缺少對學生的關懷和人文交流。其三,班級管理中,程式化的問題也十分凸顯。很多時候,班主任組織班會等活動,更多地關注到的還是一種程式化的要求,缺乏的是真情實感的投入,這也導致很多時候,為了活動而活動的情況存在,忽視了學生的德育理解等。
二、“立德樹人”理念在班級管理中的滲透
(一)全面轉變教師的德育理念
“立德樹人”是小學德育的核心所在,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在小學教學中,全面關注班級管理與德育的發展,首先就要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促使教師關注到德育的意義。引導班主任在意識上關注到班級的管理以及全面的發展,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關注,探尋推進德育的方向。在德育發展過程中,需要教師全面關注到自身的成長與建設,為學生帶來更多的關注,全面達成日常教學的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建立扎實的基礎,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關注點,最終實現現代化教育工作的發展,全面推動日常教學的發展。作為班主任教師,德育理念的更新,也需要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通過不斷學習相應的知識,提升管理與人文的結合,全面實現現代德育工作的開展。在班級管理中,以自身的行為影響學生的成長及發展,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二)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立德樹人”理念發展的關鍵所在,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能夠對學生的成長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在當前的小學班級管理中,作為班主任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交流,實現制度與理念之間的互動交流,最終實現當前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實現制度民主化。在班級制度制訂下,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與學生交流,共同制訂班級制度,使學生不僅聽從于制度管理,更能自覺地遵從道德規范。其二,教師全面理解學生,能夠從不同方面主動了解學生,如從課堂與課下對學生的觀察與溝通,以及課下與學生本人、學生家長的全面溝通,在溝通中實現發展,最終達成德育工作的全面發展。“立德樹人”的“立”,不是制度的確立,更是人品的影響,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注重德育實踐的發展
借助豐富的活動加強班級管理與德育,教學工作也要追求相應的策略等,全面推進現代化教學的全面發展,實現班級管理與德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到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對于新鮮事物興趣足、思維清晰、表現欲強烈等的階段,想要實現班級管理與德育的同步發展,就要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找尋學生相適應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班級管理,推進德育工作。以基礎的班會活動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每周一次的班會課上對一些話題進行集中的討論,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解析,說出自己的觀點,并且順著學生的觀點思路等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而不是告訴學生結果是什么。除了主題班會活動,教師還要充分利用運動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推進德育工作。
在當前小學班級管理中,實現立德樹人理念的全面滲透,能夠對學生未來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全面推動日常教學工作的發展,在教育實踐中找到德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劉銳.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9):23-26.
[2]孔娜.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11):39-40.
[3]張權.德育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作用探討[J].教育,2017,21(11):65-66.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