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
摘 要:語文課本文質兼美,也蘊含著極為深刻的道理與豐富的情感,因此,在開展德育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此,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融合
小學語文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大特點,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了傳授語言技能外,還應重視人文性教學,讓學生了解課文的情感、思想價值以人文價值[1]。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德育素材,語文課堂也是開展德育的有效途徑。為此,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本中的德育素材,將德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讓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使其能夠健康成長。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大致可歸為兩點。第一,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生年齡小,心智尚不健全,鑒別能力弱,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事物的誘惑,阻礙其健康成長。改革開放后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頻繁,各種不良思潮也紛紛涌入,影響著人們傳統的價值觀。開展德育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能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會迷失自我,做一個品學兼優、志存高遠的人。第二,這是優化語文教學的需要。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也是傳播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2]。教材中的很多課文文質兼美,富含極為豐富的思想元素。將語文教學與德育相結合能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二、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主要做法
(一)從生字、詞學習中滲透德育
漢字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文化。傳統的生字教學相對比較枯燥乏味,若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那么會使識字教學更富有生機。比如,漢字構造方方正正,特征鮮明,寓意著我們中國人的品行端正。在具體的識字教學中通過對字形、字義發展過程的講解,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字,并明白許多道理。以教學漢字“生”為例,筆者將“生”字形象轉化為一棵剛剛破土而出的幼苗,待學生理解字義后引導學生去理解幼苗破土而生的艱辛,然后教育學生要具備勤奮刻苦、積極向上的耐心與恒心。又如,以“家”字為例,筆者先展示了“家”字的古文形狀,再逐步展示出“家”字的真正含義,從而讓學生明白家的意義,教育他們要尊重父母長輩,一家人相親相愛。
(二)在情景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
學習環境對學習效果能產生重要的影響。情景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創設生動的畫面、感人的場景,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還利于學生更好地對課本進行理解,獲得不錯的學習效果[3]。將德育滲透到情景教學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樣學生除了學習語文知識,也能促使個人道德品質的提升。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創設相應的教學情景。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時,利用多媒體播放黃山以及黃山奇石的美景,并配合聲情并茂的解說,讓孩子們深深陶醉在美景之中。在感嘆祖國如此多嬌的同時,孩子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也油然而生。
(三)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閱讀文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具有通俗易懂、短小精煉、文質兼美、立意突出等特點。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的過程中能讓學生對課本產生更深刻的感悟,使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可見,閱讀教學也是實施德育的有效載體。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丑小鴨》時,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去閱讀,從中體會丑小鴨的內心世界與不易。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并勇于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拼搏,在日常學習中應該勇于面對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困難,做一個堅強獨立的好孩子。又如,在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兒童詩歌教學中,引導學生先自行朗讀,再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必須飽含感情,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在反復朗讀詩歌的過程中了解雷鋒叔叔高尚的品質,助人為樂、甘于奉獻的精神也會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總之,德育是小學階段的重要教育任務,它是培養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社會、國家都有著深遠的意義。語文在德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語文教師要重視將德育有機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
參考文獻:
[1]楊亞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初探[J].學周刊,2017,15(36):99-100.
[2]鄒曉玲.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24):169-170.
[3]宋貴.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23(5):57.
注:本文系邢臺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問題研究(課題編號170205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