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彩琴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入,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增強交流溝通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熱情,提升學習的效率。就探究性學習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圖形與幾何教學;小學高年級數學
一、探究性學習運用概述
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教學情境中,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圍繞特定的問題或素材而自主探求或構建問題答案或理解的過程。探究性學習的重點在于探究學習的問題,而問題的來源常常包括以下四個部分:首先是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其次是學生在所提供的問題基礎上而提出的新問題;再次是來自于教師、學習素材等途徑的問題,要對其做相應調整或由學生自行理解;最后,學生的探究問題是從教師或教材資料那里直接獲得的。探究性學習包括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階段。
在一些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依然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用于數學知識的講解,而學生僅僅是被動式接受知識的灌輸,卻對圖形與幾何不感興趣,也缺乏深入探究數學知識的意識。當學生遇到新的幾何圖形時常常感到無處著手,也不能根據已學的知識而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做出針對性的教學改進,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從幾何圖形之間的聯系和特點出發,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并增強其空間想象能力。
二、探究性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問題式引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嘗試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運用問題引導的方法,引導學生實現對課堂內容的深入挖掘,并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在具體實施中,教師需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興趣喜好,從課程知識中提煉出一些問題,以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問題的分析和探究上。在探究性學習的模式中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思考、探索、分析和解決問題,并選擇合理的解題方法,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進而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教師要結合當前課堂教學的內容,提出恰當的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他們進行探究,使得學生把問題當作一種自我挑戰,然后才會積極主動去探究問題的答案。
例如,在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圓”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生活中一些圓形的物體,如車輪、球框、井蓋等,讓學生從中找到圓。教師可提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圓形的事物?”等問題,讓學生從現實中發現更多的圓,使其在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起圓的認識。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使用工具來討論和實踐圓的畫法,從中得出圓的抽象概念,了解到圓的特征。通過探究性的學習,學生不但建立起對于圓的表象認識,還能夠深度理解所學的內容,并為數學知識的構建打下基礎。
2.采用小組探究模式,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在實施探究性學習策略中,教師還可利用分組合作學習來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成長。與小學階段其他學科相比,數學的知識點和例題的數量較多,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進行分組協作,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交流討論、互助合作來建立起良好的數學基礎。
例如,講到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圓柱體側面積”的章節內容時,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探究求圓柱體表面包裝紙的面積。首先,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后再動手剪,然后將剪下的包裝紙平鋪展開,再研究其和圓柱體側面積之間的關系。比如,學生可從圓柱體的高著手,將側面包裝紙剪下,平鋪展開后得長方形包裝紙一張,然后學生可探究長方形的長、寬和圓柱體側面積之間的關系。經過對這些問題的合作探究,學生了解到“長方形的長=圓柱體周長、長方形的寬=圓柱體高、長方形的面積=圓柱體側面積”等,進而學會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通過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有效激發,能夠在活躍的氛圍中掌握計算公式,從而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3.應用討論式學習方法,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為學生的課堂討論預留一定的時間,使得學生可以對課堂內容進行交流討論,實現知識點的梳理和回憶。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相關重難點進行針對性的探究,以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
例如,講到北師大版五年級(下)“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可提出兩個探究式的問題: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計算其表面積?并安排學生討論計算正方體和長方體表面積的異同點。在這種討論的進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回憶已學的內容,并對其進行鞏固記憶,還能夠調動起參與探究討論的積極性,可以在集體討論中發表個人的看法,并分享學生的見解,使得學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實現對問題的發現、提出、和猜測。
三、結束語
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小學高年級數學的課堂教學要轉變傳統式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利用探究性學習的優勢,來增強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研究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舒東梅.探究性學習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儷人:教師,2015(12):414-415.
[2]潘虎.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幾何教學中的應用[J],2017(80):107.
編輯 魯翠紅